【一场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
【你亲身参与并主导了一场改写时代的重大政治事件!】
【你的政治手腕在这场风波中得到了极大锤炼!】
【政治经验+500!】
【政治+3!(20→23。。。
雨季过后,红水河谷迎来了难得的晴朗。阳光洒在修复如初的干渠上,水面泛着细碎金光,像无数条银蛇游动于田垄之间。稻穗已抽齐,沉甸甸地垂首向土,预示着又一个丰年将至。守心堂前的石阶被晒得发白,几名少年正蹲在铁斧旁,用细砂布轻轻擦拭斧刃上的露水锈迹。
“听说李昭哥要走了。”说话的是岩罕的妹妹玉喃,她今年十四岁,刚通过水利班初级考核,如今负责记录各村水位变化。“他昨夜去见了阿?姐,说建康那边来了密信。”
旁边一名戴竹笠的老匠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了一眼堂顶那口静默的铁钟:“走?去哪儿?”
“北上。”玉喃压低声音,“不是使童团那次,是真刀真枪地走。晋廷虽未明令征召,但户部那位暗中递话??若南中有志士愿赴边关督运粮道、整饬民屯,可授七品监仓副使,协理幽并二州赈务。”
老匠人冷笑一声:“幽并?那是鲜卑铁蹄日日踏过的地方,今日调粮,明日就可能填沟。朝廷自己不敢派官,倒想借我们这些‘野民’去探路?”
“可李昭哥说了,”玉喃目光坚定,“若无人敢去,中原百姓只会一年比一年苦。南中能活下来,是因为有人肯为陌生人点灯。现在轮到我们走出去了。”
这话传开后,守心书院连着三日争论不休。有人赞其义举,称此乃“以耕夫之志化天下刀兵”;也有人忧心忡忡,怕此举反成晋室装点门面的工具,更恐拓跋余党记恨当年春雷事件,伺机报复。
第五日清晨,阿?召集判议局诸人议事。她坐在藤椅上,面前摊着一张新绘舆图,红线从南中蜿蜒而出,穿过荆楚,直抵雁门关外。桌上还放着一封未曾拆封的竹筒,漆封完好,却已微微翘角,似经千里跋涉。
“你们都听说了吧。”阿?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满堂寂静,“李昭请求脱离守心籍,以自由民身份北上任职。他已经不是孩子了,十六岁那年出使建康,归来时眼里就有了风霜。”
一名年长判官皱眉:“可他是我们培养出来的骨干!文书、算术、律法、水利,哪一项不是顶尖?就这么放他走?”
“正因为他是顶尖的,”阿?缓缓道,“才更要让他走。南中的根已扎深,不怕少一个人,只怕断了向外伸展的枝。我们修渠是为了引水,不是为了围塘自守。”
她顿了顿,伸手揭开竹筒封泥,抽出一卷薄绢。上面字迹清峻有力:
>“……今幽州大饥,流民塞道,父子相食者有之,易子而炊者亦有之。官仓空虚,豪强闭门囤粟,边军月饷拖欠逾八月。某虽居高位,力不能及。闻南中自治有序,仓储充盈,若能遣一二贤才助我理屯田、立义仓、通商路,则万民有望,社稷或存一线之光。”
落款是“尚书左丞裴景徽”。
堂内鸦雀无声。
良久,一位曾参与春雷防洪的老工匠起身道:“我去过北方。二十年前逃难途中,在并州见过那种惨状??枯井里堆着尸骨,狗啃人的手,人啃树皮。那时我想,只要还能吃饱饭,绝不回头。可现在……我现在竟觉得,若南中只顾自己吃饱,那这十年来的觉醒,也不过是一场自私的梦。”
阿?点头:“所以我准了李昭的请辞。不仅如此,我要在书院设‘北行榜’,凡自愿报名者,经三轮考较合格,即可列名其中,由南中统一提供路引、干粮、医药,并派游哨护送至荆州边界。”
消息传出,应者如潮。短短七日,报名人数逾三百,涵盖水利、医术、账册管理、兵器改良等多个科班学子。最令人意外的是,连岩罕也递上了名字。
“你父亲临终前教你治水,是要你在家乡安度一生!”玉喃哭着拉住哥哥的手。
岩罕轻抚妹妹的头:“阿爸教我的不只是怎么修渠。他说,水往低处流,人心却要往高处走。南中的渠网能救十八村,若能把这套法子带到北方,也许能救十万户。”
出发前夜,李昭独自来到守心碑林。他在孟琰绝笔碑前跪下,点燃三支土香。火光摇曳中,他低声念道:
“开山公,我走了。我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也不知道北方有没有人愿意听真话。但我记得你说过,宁愿做一寸土之耕夫,不为千里江山之君王。我现在要去的,是一个没有城墙的战场,但我仍想做个耕夫??哪怕只能种下一粒种子。”
翌日辰时,第一批北行人集结于义州广场。共计四十七人,分乘十五辆改装牛车,车身加厚木板,内置暗格存放《南中约法》《共耕条例》《水利志》等典籍抄本。每辆车头插一面素旗,上书两个大字:“南来”。
阿?亲自送行。她站在铁斧之下,手中捧着一只陶罐,里面盛满红水河畔最肥沃的黑土。
“你们带不走南中的山水,但可以带走它的魂。”她将陶罐交给李昭,“把这土撒在北方荒原上,告诉那里的人:这不是奇迹,只是一个普通人愿意为别人多想一步的结果。”
车队启程那一刻,广播铜管忽然响起。不是警报,也不是号令,而是孩子们齐声吟唱的《共耕誓言》。歌声随风飘荡,越过梯田,掠过溪桥,一直追到山口才渐渐消散。
三个月后,第一封回信由信鸢带回。纸条卷在竹管中,沾着北方特有的黄沙。
>“已抵江陵。裴丞接见,阅《南中屯田策》至深夜,拍案叹曰:‘此非蛮夷草民所为,实三代遗风复现也!’现拟试行‘十户联保耕作制’,以我所携模型为基础,在汉川平原试点百顷。另,沿途所遇流民,皆授简易净水法与集体掘井术,已有三村恢复饮水。虽前路艰险,然人心尚温,火种未灭。”
阿?读完,久久不语。她转身命人取来一块新碑石,亲自执凿,刻下八个字:
**南来者,不止于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