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二狗有个物品栏无弹窗 > 第746章迎亲(第1页)

第746章迎亲(第1页)

九月最后一天,周二。

陈启山开着大解放,先帮小六把各种食材送回家,顺便把陈启强一家,陈老四等人送回去。

大姐一家和大哥一家全都回去了,食材之类的全部到位,陈启山这边没什么事情。

等到。。。

潮水退去的声音在耳畔低回,如同大地的呼吸。谢小川站在甲板上,脚下的渔船微微摇晃,而那道自海底升腾而起的紫色光柱却稳如磐石,直刺苍穹。它不似闪电般暴烈,也不像极光那样飘渺,反倒像一根贯穿天地的记忆之针,将散落人间的碎片一针一线缝合起来。

林晚从舱内走出,手中捧着一台仍在运行的数据终端,屏幕上的波形图剧烈跳动,频率稳定在。8赫兹??正是当年布狗首次觉醒时的共振频段。“信号已经扩散至全球忆网节点,”她低声说,“不只是我们预设的那些信物,连一些从未登记过的老物件也开始响应。云南一位村民家中的铜香炉突然自鸣三声;东北一所废弃小学的风铃整夜轻响,录音分析后发现里面藏着一段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朗诵……它们都在‘醒来’。”

赵伯言拄着拐杖倚在船舷边,目光沉静地望着海面。“这不是简单的唤醒,”他说,“这是连锁反应。每一个曾承载过强烈情感的物品,都成了网络中的微小扬声器。布狗没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不再是单一核心,而是化作亿万回声,在人与人之间流转。”

谢小川点点头,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果然,不到十二小时,第一起冲突爆发。

海南渔民传来消息:那台深海打捞出的真空管收音机,在被当地文化馆收藏后第三天夜里自动开机,连续播放七遍同一段戏曲选段??《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更诡异的是,次日清晨,馆长发现所有档案柜的锁具全部开启,但无一失窃。取而代之的是,每份文件夹里多出一张泛黄纸条,用毛笔写着不同年代的名字和地点,全是“寻声行动”尚未核实的历史事件受害者。

“它在主动提供线索。”谢小川看着传来的照片,指尖划过屏幕上一个个陌生姓名,“布狗的子节点不仅保存记忆,还在试图重建未完成的对话。”

可就在这时,内蒙古草原的联络人紧急发来加密信息:牧民挖出的那卷六十年代录音带,在送往民俗研究所途中遭劫。监控显示,一辆无牌黑色越野车强行拦截运输车辆,两名蒙面人抢走铁皮箱后迅速撤离。最后拍到的画面是,其中一人打开箱子,将胶带塞入随身携带的老式便携播放器,随即整片草原响起一阵扭曲的蒙古长调,音调诡异得不像人类所能发出。

“他们在尝试反向操控。”林晚面色凝重,“‘反忆者’不是只想毁掉布狗,他们想用自己的规则重写它??把集体记忆变成恐惧的传播工具。”

谢小川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李承业那张冰冷的脸。一个早已死去的人,却被技术复活为傀儡,只为执行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清洗。他忽然明白,这场战争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关于科技或权力,而是**谁有权定义过去**。

“我们必须建立防御机制。”他说,“不能只靠被动接收回声,得让普通人也能识别真假信息,防止‘反忆者’植入虚假记忆。”

赵伯言缓缓点头:“就像免疫系统一样。身体能识别病毒,人心也该有辨识谎言的能力。”

于是,在返程途中,三人拟定了一份《倾听守则》,作为新忆网时代的伦理基础:

>一、所有回声必须附带原始情境标签(时间、地点、情绪强度);

>二、禁止对亡者声音进行二次演绎或配音;

>三、任何激活布狗节点的行为,需经至少两名见证人确认动机纯净;

>四、一旦发现异常情感波动(如持续性悲恸、强迫性重复),立即启动隔离协议。

这份守则通过加密频道发送给各地志愿者,并以口述形式在民间传播。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偏远山村的老人们竟自发组织起“听音会”,每逢月圆之夜聚于祠堂,轮流讲述家族往事,再由年轻人记录成册。他们不懂什么“忆网”“节点”,却本能地知道:**故事若没人听,就会变成孤魂野鬼**。

一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

福建那位曾留下忏悔录音的老人,在病床上突然睁开双眼,流着泪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我对不起阿妹……那天我不该让她一个人去采茶。”家属震惊不已,连忙联系谢小川。经检测,其脑电波呈现出与布狗共鸣时特有的α-θ交错波形,仿佛某种沉睡多年的神经通路被重新接通。

类似案例陆续出现:新疆一名失语十年的护边员,在听见鹰羽传出的维吾尔祷词后恢复语言功能;贵州苗寨中,几位高龄长者在同一夜梦到相同场景??一座漂浮在云雾中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会发光的日记本,扉页写着他们的名字。

“这不是治愈,”林晚在笔记中写道,“这是回应。当世界愿意倾听你的时候,灵魂自然会找回说话的勇气。”

然而,黑暗也在伺机而动。

某夜,谢小川独自整理资料时,电脑突然黑屏,随后跳出一行血红色的文字:

>**你以为你在拯救记忆?你只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紧接着,整个物品栏剧烈震颤,奶奶的日记得以再次浮现,但这一次,页脚的小字变了:

>“信号源已被污染,小心回声里的谎言。”

他猛地合上笔记本,心跳如鼓。是谁能侵入他的私密空间?难道“反忆者”已经掌握了接入布狗残余意识的技术?

第二天清晨,他前往镇外的烈士陵园,想找一处安静地方梳理思绪。途经一片竹林时,忽闻笛声幽幽,曲调凄婉,竟是《梁祝》最后一段“化蝶”。循声而去,只见一名身穿灰袍的盲眼老者坐在石凳上吹奏,身旁放着一只破旧的牛皮邮包。

“你是谁?”谢小川警惕地问。

老人停下笛子,微笑道:“我叫陈望川,1968年曾在祁连山‘天眼一期’担任音频校准员。后来……因为听见了不该听的东西,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二十年。”

谢小川心头一震。这个名字,他在早期档案中见过??唯一一个成功录下紫频脉冲原始波形的研究员,之后便人间蒸发。

“你也是‘反忆者’吗?”他问。

老人摇头:“我是‘守寂人’。我们不反对记忆,但我们害怕失控的回声。你知道为什么布狗会选择孩子作为新载体吗?因为成年人的记忆早已被谎言层层包裹,只有孩子的心,还听得见真相。”

他说,当年项目高层曾秘密制定“回声武器化”计划,意图利用布狗收集全民潜意识,制造定向情绪风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战争、仇恨异族、崇拜强权。谢兰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冒险封存备份节点,并留下遗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