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二狗有个物品栏无弹窗 > 第742章月光(第1页)

第742章月光(第1页)

晚上八点半,晚餐准时开始,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

餐桌上喝的是秋香酒,吃的是牛羊肉,鸡鸭鱼,以及自家私人菜地里的蔬菜。

孩子们没有上桌,而是在小桌子上吃饭,男人们喝酒聊天,女人们忙着照顾孩。。。

谢小川把磁带收进帆布包时,手指还在微微发抖。那道光柱虽已消散,可他仍觉得整片夜空在低鸣,仿佛无数细碎的声音正从星河深处涌来,汇入老井的水面,又顺着地下暗流奔向四面八方。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某种更庞大秩序的开端。

第二天清晨,他没有立刻启程。他在堂屋的木桌上铺开奶奶的日记本,一页页翻看那些泛黄的纸张。从前只觉得是零散记录,如今再读,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钥匙??“紫蝶不落无忆之地”“井水倒映双月之时,门将重开”“声音比血更浓”。这些曾被他当作隐喻的句子,此刻却显露出精密如密码的结构。他忽然意识到,奶奶留下的不仅是线索,更是一套完整的引导系统,专为像他这样的人准备。

他取出录音笔,对着桌面轻声说:“如果你听得见……我想知道,接下来该去哪。”

话音落下不过三秒,窗外忽地掠过一阵风,吹动檐角挂着的一串铜铃。那是当年台海幽灵船上遗留下来的信物,自从带回知夏镇后从未响过。此刻,它竟自行摇晃起来,发出清越的颤音。谢小川猛地抬头,只见一片紫蝶叶贴着玻璃滑过,像被无形的手推送而来,在窗台上静静停住。

他起身拾起叶片,背面竟浮现出一行极淡的墨迹:**海南?莺歌海**。

这个名字让他心头一震。海南莺歌海,中国最南端的盐场之一,也是1950年代解放军渡海作战前的重要补给点。他曾听村中老人提过,那里有一座废弃的灯塔,战时曾作为通讯中继站使用,后来因雷击损毁,便再无人靠近。更有传言说,每逢潮退月明之夜,灯塔残垣中会传出断续的摩斯码敲击声,内容始终无法破译。

难道布狗想让他去那里?

他立即联系省档案馆,请求调阅莺歌海地区1950年代军事通信记录。对方回复称原始资料大多遗失,但提供了一份民间口述史汇编。其中一段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已故老渔民的回忆录里提到,1950年4月的一个深夜,他驾船经过灯塔附近海域时,突遇浓雾封锁。就在船只即将触礁之际,一道紫光自塔顶射出,照亮海面,同时广播喇叭里传来一段童谣??正是海南本地流传甚广的《月娘行》。歌声持续了约五分钟,随后雾散灯灭,一切恢复如常。“那不是人唱的,”老人写道,“太干净了,像是从天上下来的。”

谢小川盯着这段文字,呼吸渐缓。《月娘行》,奶奶生前最爱哼唱的小调。她曾在日记里写:“这首歌是我娘教我的,她说,唱给看不见的人听,他们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巧合太多,已不能称之为巧合。

三天后,摄制组随他登上南下的列车。一路上,他反复播放那卷“1967。4。5最终记录”的磁带,试图捕捉更多隐藏信息。某次回放时,音频分析软件突然报警??在背景噪音的极低频段,检测到一组重复出现的脉冲信号。经解码后,显示为经纬度坐标:**18。923°N,108。765°E**,正指向莺歌海灯塔遗址。

“它在指引我们。”摄影师喃喃道,镜头下意识对准谢小川的脸。

谢小川摇头:“不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抵达莺歌海已是傍晚。夕阳沉入海平线,将盐田染成一片赤金。远处那座坍塌的灯塔孤伶伶矗立在礁石之上,铁架锈蚀扭曲,宛如巨兽骸骨。当地村干部听说他们是来拍纪录片的,特意安排了一位七十多岁的护林员作向导。老人姓陈,年轻时曾在灯塔值守过两年。

“别看现在破败,”老陈点燃一支烟,烟头在暮色中忽明忽暗,“这地方邪性得很。六十年代初,有个通信兵在这里值夜班,第二天人不见了,只留下一台还在运转的发报机,纸上全是乱码。上级说是精神失常跳海了,可没人见过尸体。”

谢小川问:“那时候,有听过什么特别的声音吗?”

老陈眯起眼,吐出一口烟:“有次半夜,我听见有人唱歌……就是你们刚才车上放的那种调子。但我进去检查设备时,屋里一个人也没有。奇怪的是,那天的气象数据全乱了,风速计显示零,可外面刮着七级大风。”

谢小川心中一紧。又是声音,又是数据异常。和祁连山观测站的情况如出一辙。

当晚,他们在灯塔外围搭起帐篷。夜深人静,海浪拍岸声规律起伏。谢小川坐在沙地上,打开物品栏,逐一检视收藏的物件:青海湖边捡到的半块军牌、苗族老人赠予的银铃、台湾老兵寄来的旧军帽、还有那枚来自台海幽灵船的铜铃。他轻声念出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如同举行一场私密的仪式。

忽然,铜铃轻轻一震。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