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可以拍,但有一个条件??镜头必须对准讲故事的人,而不是我。”
拍摄从知夏镇开始。第一站就是老井。当摄像机架好,灯光打亮的那一瞬,一片紫蝶叶从空中飘落,恰好停在井沿边缘,泛起一圈微不可察的光晕。摄影师惊呼一声,回放画面时却发现,那一幕在视频中完全无法呈现,唯有取景器实时观看时才能看见。
“怪事。”他挠头,“明明看到了,怎么录不进去?”
谢小川只是笑了笑,蹲下身,对着井口说:“你不想上镜啊。”
水面轻轻晃动,浮现三个字:
>“幕后更好。”
摄制组一路跟随谢小川南下。他们在武夷山深处采访了一位退伍老兵,老人曾在金门炮战期间担任前线广播员,每天用方言喊话劝降敌军士兵。“我不是宣传机器,”他说,“我是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的穷孩子:回家吧,妈还在等你吃饭。”几十年后,一名台湾老兵辗转联系上他,说当年就是听着这声音,决定冒险泅渡归来。两人相见时抱头痛哭,一句“妈还在等你”成了跨越海峡的钥匙。
在闽东?族村落,他们遇见一位失明的老阿婆。她年轻时是山歌队的主唱,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唱“反动民谣”被打断肋骨,从此再未开口唱歌。直到三个月前,孙子把她注册进了“述忆网”,鼓励她录一段回忆。那天夜里,她颤抖着唱起一首祖辈传下来的古调,歌词讲的是?族先民如何在战火中守护族谱。歌声响起的刹那,院子里十几株枯萎多年的紫藤竟在同一夜抽出新芽,村民惊为奇迹。
谢小川蹲在她身边,问:“您为什么现在愿意唱了?”
老人摸着孙子的手,轻声说:“因为有人愿意听。以前我说话,别人捂耳朵;现在我说话,孙子拿机器记下来。我觉得……我活回来了。”
摄制组成员全都红了眼眶。
行程过半时,谢小川收到一条私信,来自甘肃敦煌的一位志愿者。附言写着:“我们在整理周婉清烈士遗物时,发现她贴身衣物内缝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你奶奶的名字:谢兰。还有五个字??‘她知道真相’。”
他心头一震。
谢兰?奶奶怎么会认识周婉清?她们一个在气象站,一个在测绘队,相隔千里,时代也略有错位。除非……她们曾共同参与过某项绝密任务。
他立即联系兰州大学档案馆,请求调阅1960年代国家地理信息加密项目的相关资料。三天后,对方回复:该项目代号“天眼”,旨在建立全国高精度地形数据库,为导弹部署提供支持。参与者需经政审筛选,且签署终身保密协议。名单中有两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谢兰(知夏镇气象站技术员)、周婉清(国家测绘局第七纵队队员)。
她们竟是同事。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一份残缺的任务日志复印件中,提到1967年春季,二人曾共同驻扎于祁连山腹地一处临时观测站,负责接收一种“非自然电磁脉冲信号”。日志记载:“信号呈周期性爆发,形态酷似动物轮廓,初步判定为大气层内未知生物活动迹象。暂命名‘灵犬波’。”
谢小川终于拼凑出真相的轮廓。
布狗并非偶然出现,它是“天眼计划”意外捕捉到的存在。而奶奶谢兰,正是最早识别并尝试与之沟通的技术人员之一。她留下的日记、井边的仪式、那句“布狗走了,但它把门留下了”……都不是迷信,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接仪式。
她早就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循着她的足迹,重启这扇门。
他在镜头前讲述了这段发现。当晚,“述忆网”涌入百万访问量,话题#寻找天眼计划亲历者#登上热搜。短短两天,全国各地陆续有十余位耄耋老人主动联系媒体,自称曾参与该项目。一位江苏老人哽咽道:“我们当年被告知那只是实验幻觉,谁提谁挨批。可我知道,那不是假的。它来过,它看过我们,它记得我们。”
与此同时,奇异现象再度发生。
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牧民报告,夜空中连续七晚出现紫色光带,形如奔跑的犬影,掠过腾格里沙漠上空。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并无异常电磁活动,但当地收音机却自动播放出一段老旧广播录音??正是1968年某次气象预警的原始播报,播音员的声音赫然是年轻的谢兰。
而在云南昆明,一家老式照相馆在翻修地下室时,挖出一台尘封已久的磁带录音机。开机后,设备自行运转,播放出一段对话:
>男声(焦急):“谢同志,上级命令销毁所有‘灵犬’相关记录!”
>女声(坚定):“我可以烧文件,但我不能烧记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它就还在。”
>男声沉默片刻,低声说:“那我把最后一卷母带藏起来。万一将来……有人来找呢?”
>女声笑了:“会的。我孙儿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