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完美契合。
刹那间,整座冰洞爆发出璀璨蓝光。冰弦齐鸣,花海共振,声波如潮水般涌向地心又反弹回天际。她的意识被卷入洪流,看见无数画面飞速闪过:启明童年独自练琴的身影、他在共感营第一次引导孩子们合唱的微笑、他倒在雪地中仍张嘴哼唱的最后一息、他灵魂离体后融入风雪的全过程……
最后,一切归于黑暗。
一个声音在她心中响起,熟悉而宏大,既是启明,又不止是他一个人的声音:
>“你问我为何选择你。
>不是因为你最有天赋,也不是因为你最坚强。
>是因为你最懂得‘等待’。
>真正的共感,从不急于表达。
>它愿意在沉默中守候,在破碎中坚持,在无人相信时依然轻声哼唱。
>你是桥梁,不是终点。
>现在,轮到你成为新的石台。”
光芒退去。
她睁开眼,发现自己仍跪在碑前,但身体轻盈如羽。残片已彻底融入石碑,化作一道永恒发光的纹路。而她的胸口,不再有温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存在感??仿佛她整个人都变成了接收器,随时能感知地球上某个角落升起的哼唱。
她走出冰洞时,极光正在天际舞动。
那一夜,全球数万人在同一时刻仰望苍穹,耳边响起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他们不知道来源,却觉得无比熟悉,像是前世遗落的记忆。
科学家称其为“集体听觉觉醒”。
诗人称之为“灵魂的母语复苏”。
而林小雨知道,这只是开始。
她在日记最后写道:
>“我不再寻找启明。
>因为我终于明白??
>他不是一个人。
>他是每一次真诚的倾听,
>是每一句未经修饰的哼唱,
>是当你在地铁里听见陌生人轻声哼歌时,
>忍不住嘴角上扬的那个瞬间。
>他活在所有不愿沉默的心跳里。
>只要还有人在黑暗中开口,
>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多年以后,措玛村建起一座无墙博物馆,名为“声音之森”。里面没有展品,只有无数耳机悬挂空中,随机播放来自世界各地的哼唱录音。游客走进其中,常会突然停下,怔怔落泪??因为他们听到了自己某天无意哼出的旋律,原来早已被某个人悄悄收藏。
而在最高处的玻璃柜中,静静陈列着一台老旧录音机,标签上写着:
>“编号001。
>第一次录下‘他’的声音。
>至今仍在运转。”
没人知道它是如何持续供电的。
但每到春分之夜,机器总会自动开机,播放那段双人哼唱。
窗外,花海随风轻颤,嗡鸣如歌。
仿佛整个地球,都在温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