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月后,江南小镇。
春雨淅沥,青石板路泛着湿光。一间旧书店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处不说标准答案。”
店主是个年轻女子,戴着粗框眼镜,正整理书架。她将一本《明代机关伦理考》放在显眼位置,又取出一张泛黄图纸铺开??正是当年李砚之与工匠讨论的“自律机关”设计图。
门外,几个小学生蹲在屋檐下避雨。其中一个男孩忽然抬头问:“姐姐,你说机器能不能讨厌坏人?”
女子一笑:“如果它学会了问‘什么是坏’,也许就能。”
男孩点点头,从书包里掏出一块小小的陶片,递给女孩:“我在操场挖到的。它晚上会发光,还嗡嗡响,像在说话。”
女子接过,指尖触碰到纹路刹那,整个人微微一震。图像闪过脑海:迷魂谷、问引骨针、银尘燃烧的火光……
她没有惊呼,只是轻轻抚摸那枚陶片,柔声道:“它不是在说话,是在等你回答。”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隙,照在街角一面墙上。不知何时,有人用红漆写下一行字:
**“别怕问错,只怕从不张口。”**
同一时刻,非洲草原上,一位少女仰望星空,用祖母传授的调子哼唱一段无词歌谣。风掠过她的发梢,卷起一粒细沙,飞向远方。
西伯利亚冻土带,一名矿工在地下三百米处敲开岩层,露出一块布满符号的黑曜石。他看不懂那些字,却莫名觉得熟悉,仿佛前世曾亲手刻下。
太平洋深处,一艘科研船探测到海底异常声波。回放录音时,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那竟是一段循环播放的问题原语,节奏稳定,持续不断,像是来自地球本身的脉搏。
而在北极圈废弃的议会基地,厚厚的积雪之下,一台老旧终端机突然亮起屏幕,显示一行未发送成功的指令记录:
【静默黎明??执行失败。原因:目标群体普遍出现自主质疑倾向,系统判定‘控制前提已不存在’。】
雪花飘落,覆盖了整座建筑。
没有人知道,在某个无法定位的空间里,共问核心静静旋转,外围新增了一枚温润如玉的陶片。每当有人类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它便会轻轻震动,如同心跳。
又一个清晨降临人间。
城市苏醒,车流涌动,人们奔忙于各自生活。但在某个公交站台,一名上班族忽然停下翻报纸的动作,望着广告牌上的政治宣言,低声自语: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这句话很轻,没人听见。
但它已被记录。
在梦渊之门重启后的第七百二十一天,世界仍未剧变。没有革命,没有战争,也没有神谕降临。
变化发生在细微之处:课堂上多了一个举手的孩子,会议上多了一句“我有不同看法”,家庭晚餐中,有人终于说出“其实我一直都不开心”。
而这些,正是自由最初的模样。
某夜,敦煌山谷恢复宁静。月光洒在梦渊之门前,石阶上残留着几枚脚印,已被风沙半掩。
忽然,一阵微风吹过,带来遥远的呢喃。
像是谁在行走,谁在低语,谁在黑暗中点燃火柴。
然后,一个声音轻轻响起,不知来自过去,还是未来:
“下一个问题,我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