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日后,全球共感人大会在“回响亭”召开。各国代表、科学家、艺术家齐聚一堂,议题只有一个:**下一程,去往何方?**
会场上没有演讲台,只有环形排列的十二根晶柱,象征那颗红矮星系统中的十二行星。人们围坐中央,以声音代替语言交流。一名西藏老僧侣敲响铜钵,低沉嗡鸣持续三分钟不绝;一位非洲鼓手以心跳为基准打出复杂节奏;最后,是听风起身,取出竹笛,吹奏了一段从未公开的旋律??那是她在梦境与星海之间捕捉到的“未命名之声”,不属于任何文明,却能让所有听到者流泪。
“这不是命令,也不是计划。”她说完最后一个音符,轻声道,“这是邀请。邀请愿意相信‘听见’比‘看见’更重要的你们,一起出发。”
随即,她公布了新的目标坐标。
不是某颗恒星,也不是某个星系,而是一组动态数据流??来自仙女座边缘那团有机云团的最新反馈。此前,“回响协议”向其发送了婴儿啼哭与母亲低语的复合声波,三个月后,对方传回一段全新的心跳频率,其波形结构竟与人类胎儿在母体中的听觉记忆高度吻合。更惊人的是,这段心跳中隐藏着一组加密信息,经解码后显示为一句话:
**“我们也曾有母亲。”**
全场寂静。
良久,一个年轻女孩站起来,她是“曙光号”宇航员的曾孙女,从小听着祖辈的故事长大。“我想去。”她说,“不是为了探索,也不是为了荣耀。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她们还记得母亲,会不会也记得爱?”
掌声未起,但无数人心跳同步。
会议结束当晚,新一代“聆音方舟二号”正式启动建造。不同于前代科研性质,这艘船的设计核心是一座巨型“情感共振腔”,能将人类集体情绪转化为跨维度信号,并搭载五百颗改良版桃种??每一颗都植入不同文明最具象征意义的声音碎片:佛教诵经、伊斯兰祷词、犹太摇篮曲、印第安战歌……它们不再只是生命的种子,更是文化的信使。
与此同时,地球上关于“共感教育”的改革全面展开。学校设立“静默课”,学生每日需在无言中感知彼此情绪变化;政府建立“情绪档案库”,记录重大事件中全民心理波动曲线,作为历史补充;甚至连法律审判也开始引入“共感验证”程序,被告与原告必须在第三方调解下完成一次深度情绪同步,才能进入辩论环节。
林远没有参与这些变革。
他依旧住在桃林小屋,每日照料那片由听风父亲种下的老桃树。春天来时,树开花了,粉白花瓣随风飘落,落在屋前石阶上,堆成一条柔软的小路。有人说,夜里经过此处,能听见花瓣落地时发出细微的音符,拼成半句《人间记》的副歌。
唯有他知道真相。
那不是风,也不是幻觉。
而是念安留下的最后一段录音,藏在桃树根系与晶尘交织的网络中,每逢花开便自动播放一次。他曾试图挖出源头,却发现整棵树已是活体存储装置,一旦破坏,旋律便会永远消失。
于是他选择守护。
就像当年听风的父亲所做的那样。
---
一年半后,“聆音方舟二号”竣工。
发射前夕,听风独自回到最初启程的港口。夜色深沉,海浪拍打着废弃的停机坪,锈迹斑斑的铭牌上仍刻着“第一代星际共感探测计划”字样。她坐在栏杆上,取出竹笛,对着大海吹奏。
笛声悠远,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电流干扰打断。
她皱眉,调出手腕上的生物印记读数,发现神经系统出现异常波动??不是来自体内,而是外部信号入侵。她迅速连接飞船备用终端,追踪信号源。
结果显示:**坐标位于南太平洋海沟底部,深度10984米,信号特征与TRAPPIST-1e传回的黑色沙漠文字完全一致,但此次附加了一个音频片段。**
她按下播放。
先是沙沙噪音,接着,一个女人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海底高压下的扭曲感,却异常清晰:
“听风……我是苏黎。”
听风猛地站起。
苏黎??十年前失踪的海洋地质学家,也是最早提出“地球自身具备共感能力”的学者。她曾在一次深海勘探中突遭断联,官方认定其死于设备故障。可现在,她的声音竟从海沟深处传来,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