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密令心腹,暗中收买落魄匠人,伪造“永动机图”
、“点石成金阵”
等荒诞专利,意图混淆视听,败坏新政声誉。
与此同时,京畿一带悄然出现一批神秘掮客,自称“专利代书行”
,专为不识字的工匠代写文书,收取三成佣金。
起初尚属便民之举,不久便演变为包揽诉讼、囤积专利、哄抬价格的灰色势力。
更有甚者,竟将同一项技术拆分为“前置装置”
、“联动机构”
、“收尾工艺”
三项独立专利,分别登记,形成技术壁垒,阻止他人合法使用。
这些乱象,如毒藤般缠绕新生的制度。
贾环早有所察。
他并未急于出手,而是每日清晨必至工部专利司巡查,亲自批阅前十件申请文书,遇有可疑之处,便命差役暗访查证。
短短半月,便揪出七起伪造案,其中最离奇者,竟是一名道士谎称掌握“炼魂转生术”
,欲以魂幡、符纸、朱砂配方申请长生类专利,险些骗过初审小吏。
“技术可以造假,但实践无法欺瞒。”
贾环在朝会上直言,“请陛下允准设立‘实测工坊’,凡重大专利,须经实地试造、连续运转三日无误,方可颁证。”
皇帝允诺,即命霍炎牵头,在神都南郊划地百亩,建“格物验造园”
。
园中设机械坊、化工坊、纺织坊、冶炼坊四大试验区,配备监工、学士、记档员,二十四时辰轮值。
自此,任何专利若无实测通关文牒,一律不予承认。
此举一出,伪技立溃。
那些靠嘴皮子吃饭的“发明家”
纷纷退场,真正有才学者则脱颖而出。
一名来自岭南的盲眼老匠,凭借“竹簧共鸣扩音器”
通过测试,其制品竟能将人声传至三百步外,被军器监看中,拟用于边关传令。
一名女子,本是苏州绣娘,却另辟蹊径,设计出“双针往复绣花机”
,虽未完全自动化,但效率已是手工十倍,专利司破例授予她“女匠师”
称号,并免其三代赋役。
百姓开始改口称专利司为“黄金殿”
,传言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一步登天。
街头巷尾流传着顺口溜:“不怕穷,不怕苦,有技在手就是富;去登记,莫迟疑,贾学士给你发银币!”
贾环的名字,渐渐与“机会”
二字画上等号。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某夜,贾环正在府中整理各地专利汇编,忽闻门房急报:徐寿求见,神色慌张。
他迎出门外,只见这位向来沉稳的老匠人浑身湿透,怀中紧抱一只防水油布包。
进屋后,他颤抖着打开包裹,取出一块焦黑的金属残片,声音沙哑:“大人……乾纶工坊,昨夜遭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