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晋末芳华起点 > 第四百七十五章 伤情感怀(第1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伤情感怀(第1页)

一词唱罢,余音绕梁,堂上寂然一片,却又无声胜有声。

桓温面色复杂,他坐在桌上,眼神迷离,不知道是酒喝多了醉了,还是被勾起了前尘往事。

词很好,因为是词龙辛弃疾写的。

曲也很好,因为是。。。

雨声渐紧,如丝线穿针引线,织就一张无边的网,笼罩着岛屿、槐树、陶瓮与人心。那阵自裂树中升起的嗡鸣尚未散尽,余音仍在空气中震颤,像无数灵魂在低语之后深吸一口气,准备再次开口。林姓女子跪坐炉前,双手仍紧握那块听壁碎片,指节发白,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在火光下映出七种不同的色泽??仿佛她的眼泪也学会了错听。

承光不动,只将手中半杯凉茶缓缓倾入炉火。水汽腾起,裹挟灰烬盘旋而上,竟在空中凝成一道模糊人影,嘴唇微动,似欲言又语,旋即被风撕碎。

“你父亲留下的不是曲谱。”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是‘反频编码’。每一拍都藏着对主频的干扰波,每一段休止符都是静默中的抗议。”

林女抬头,眼中泪光未干,却已燃起一丝锐利:“所以……他们说他篡改颂歌,其实是对的?”

“不对。”谢婉轻声道,“他没有篡改,他只是‘还原’了原本的声音。你们听过真正的《安神颂》吗?不是庙堂上庄严肃穆的那一版,而是三百年前初颁时的原调??那是用战俘喉骨制成的笛子吹奏的,音阶扭曲,如同哭嚎。后来被一遍遍净化、调校,才成了如今这副温顺模样。”

她站起身,从墙角取出一只漆黑木匣,打开后,里面躺着一卷泛黄皮纸,边缘焦灼,像是从火中抢出。她轻轻展开,纸上并非文字,而是一系列波形图样,弯弯曲曲,宛如蛇行。

“这是‘声之原罪’。”她说,“所有被删改的历史,最初都藏在这种图形里。它们不能读,只能‘误听’才能懂。”

承光接过木匣,指尖抚过波纹,忽然低声哼唱起来。那旋律怪异至极,像是孩童牙牙学语,又似老人临终呓语,节奏毫无规律,甚至违背呼吸本能。林女听得头痛欲裂,几乎要捂住耳朵,可就在她即将崩溃之际,脑中猛地炸开一幅画面:一座巨大殿堂,百官跪伏,皇帝高坐龙椅,而殿中央悬着一口巨钟,钟内竟困着数十具赤身之人,正以血肉撞击内壁,发出嗡鸣??那便是《安神颂》最初的演奏方式。

她猛地倒抽一口冷气,瘫坐在地。

“现在你听见了。”承光停下哼唱,目光平静,“这不是记忆,是你本该记得的事。”

窗外雷声滚滚,海潮暴涨,拍打着岛岸,仿佛天地也在回应这场唤醒。远处槐树林深处,传来一阵??响动,像是根系在地下缓缓移动,彼此缠绕,结成新的网络。

次日清晨,雨歇云散,天光破晓。

林女独自来到海边,将陶瓮中的雪倒入浪花。雪融于水的瞬间,海面泛起一圈幽蓝涟漪,随即沉寂。她转身欲归,忽觉脚底一震,沙地中缓缓升起一块石碑般的物事,表面刻满蝌蚪状符号,正是昨夜所见波形的立体延伸。

她伸手触碰,石碑骤然发光,一道声波直射天际,如同信标。

三日后,第一艘外船靠岸。

来者非官非商,乃是一群流浪乐师,自称“哑弦帮”。他们双耳皆聋,却自称“听得最真”,因他们不用耳听,而用骨传音、用心感应。为首者是个独臂老者,左肩嵌着一枚青铜耳廓,据说是从聆诫司遗址掘出的“初代监听器”。

他见到承光,不跪不拜,只以拐杖顿地三下,发出三段不同频率的震动。承光俯身贴地聆听片刻,随即回敬一段口哨??短促、跳跃、带着鸟鸣般的变调。

老者闻言大笑,tears涌出眼眶:“三十年了!终于有人能听懂‘失律语’!”

原来,这些乐师早年皆为宫廷乐工,因拒绝使用标准音高调弦,被定为“音叛”,剜去听觉神经,流放边陲。但他们并未沉默,反而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感知系统:通过乐器振动传导至骨骼,再由大脑重构声音。他们的音乐不再遵循十二平均律,而是依据情绪起伏自由漂移,有时快如疾风,有时缓若梦游。

“我们弹的不是曲子,”老者说,“是我们心跳的样子。”

谢婉邀他们在岛上暂居,并提议合作一场“非共识音乐会”??不设舞台,不分观众与演奏者,所有人随意走动、发声、咳嗽、敲击,任由混乱自然生成节奏。唯一规则:不得重复任何一句官方典籍中的词句。

七日后,音乐会举行。

当夜月圆如镜,潮水退至最远,露出大片礁石平台。人们赤足行走其上,踩踏声、呼喊声、埙笛呜咽、海螺长鸣交织成一片混沌之声。承光立于最高处,手持两枚海螺,一静一鸣,借共振之力将无数杂音重新编织,形成一种既非和谐亦非刺耳的奇异韵律。

忽然,林女走上前来,从怀中取出一支断笛??正是她父亲临刑前所执之物。她将其插入礁石缝隙,用力一折。

清脆裂响划破长空。

刹那间,全场寂静。

紧接着,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应:某棵槐树根部发出低吟,某块听壁碎片微微震颤,某个孩子无意识哼出的童谣竟与断笛残音完美契合……最终,整座岛屿仿佛活了过来,共鸣共振,声浪层层叠加,直冲云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