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王刘翰自焚殉国后,南汉百姓纷纷祭奠。
虽然这几年,南汉王修建了不少宫殿,几次出征也是大败而归。
但平日里对百姓实行仁政,更有郑寅这样的能臣辅佐,此次周军大举入侵,南汉几乎未做多少抵抗便投降,对岭南百姓影响甚小。
国君让百姓免于战火,自己却选择一家人为南汉殉葬,当地百姓都为之感伤。
南汉前右相郑寅一直守在南汉王陵,陪在他身边的是儿子郑墨,此时也才10岁。
对于这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君主,郑寅恨不得以死谢知遇之恩,可看着自己逐渐懂事的孩子,还有主上临终嘱托,郑寅怎么也舍不下自己这一自小失去母亲的独子。
这一日大周统帅镇国公主姬清影再度前来拜访,这已经是第二回了。
姬清影深感郑寅是不可多得的能臣,更是有王佐之才,自己手下大多都是武将,能当治国之才得也只有杨晔等寥寥无几。倘若未来要想治理天下,光靠武将是远远不够,她还需要更多治国能臣。
郑寅不仅是个能臣,还忠心耿耿。
一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亡国之君都能如此效忠。这样的人,倘若不能为自己为大周效力,却在这偏远的岭南之地守灵,实在是天下人的损失。
大周公主亲自上香祭拜了南汉王。她也见过前梁主,前蜀主这样的亡国之君,他们的亡国咎由自取。但南汉被灭,只能说这天下大势不可违。
“先生,考虑好了吗?汉王让先生留下来,也是希望以先生的才干能为天下苍生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为小义而失大义啊!何为忠孝大义,倘若先生依旧不肯以所学之才为天下人尽孝尽忠,本公主下次还会前来拜访。”大周公主恳切的说道。
“为小义而失大义!”
公主这段话听起来竟如此耳熟,这正是自己的主上对他说的最后那些话,莫要为小义而失大义。
郑寅心中一震,主上都知道这样的道理,眼前率军即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周统帅不惜屈尊,先后两次拜访一降臣,自己却还在这独自伤悲。
“公主殿下!小人本是一亡国贱臣,岂敢劳公主两次拜访。小人再怎么愚钝,也有自知之明,岂敢与昔日受汉昭烈帝三顾茅庐之恩的诸葛丞相相比。”
“先生!如果先生不愿为天下效力,又如何对得起汉王的一片良苦用心呢。”
姬清影对南汉王刘翰颇为尊重,虽是小国之主,亡国之君,但却能任用贤才,将这偏远的岭南治理如此。
更重要的是南汉王没有让整个国家和百姓为自己陪葬,也没选择屈辱的投降,而是选择了一个对得起全天下人,却唯独牺牲自己的那条路。
郑寅向公主跪拜道:“公主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若公主不弃,罪臣郑寅愿效忠于公主殿下,愿以毕身之才,为大周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公主之恩。”
言罢郑寅向公主行稽首重礼,身旁的孩子郑墨也向公主行叩拜礼。
“先生,快快请起。”
三公主一把扶起父子俩人,欣喜道:“先生是经世之能臣,随吾一同回京,吾将向皇兄推荐先生。如今天下将定,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这天下更需要先生这样的能臣。”
如今天下一统就剩北邙占据的燕幽之地了,待江山统一之后,治国比攻城略地更为重要,公主也深知这点。
打仗征战天下需要武将,治国需要文臣尤其是能臣。
如今朝中文臣多半都是些观念老朽之辈,而各大门阀世家,大都为着各自家族利益,整个朝堂之上急需像郑寅杨晔这些既非豪门大族出身,又有经世之才的能臣。
这也是公主非常看重郑寅的原因,郑寅在南汉这样偏僻小国,面对各种不利局面,还能让南汉打理有条不紊,这样的人正是天下大定后治世所需的能臣。
公主班师回朝,此战周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全军伤亡也甚少,就一举拿下南汉,是自桓武十年以来最轻松的一场胜利。
在大军北归一路上,姬清影也在考虑接下来的战略方针。
随着南汉的灭亡,割据百年的诸国仅剩北邙。
军师杨晔与南汉降臣郑寅与公主坐于一车。
军师杨晔抚着蒲扇道:“公主殿下,臣以为,可趁着突儿利被拓跋步放逐,来年应该出兵一举灭了北邙,拿下幽州,将邙人彻底赶回漠北草原,真正实现一统天下!”
“现阶段,公主殿下所率的我军势头正盛,而北邙连遭败绩,丢了云州,又放逐了突儿利,军心已经涣散。臣听闻幽州燕京的不少人已经开始北上逃离燕京,北邙亡国之态已现!臣以为攻打北邙之事不宜久拖,一旦公主攻取幽州灭了北邙,则声势如日中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公主领兵一统天下。”
杨晔又道:“陛下因为国库紧张,赏赐好多都未能兑现,将士们大都有所不满,幽州辽东豪门世家众多,公主届时既可拉拢北方豪门,又可用世家大族的财物来赏赐将士们,如此更能让将士们亲近公主而埋怨朝廷乃至天子。”
“咯咯咯,好主意!”
杨晔望向公主,终于说出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