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黑暗森林) > 第146章 彭罗斯过程(第2页)

第146章 彭罗斯过程(第2页)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於太阳和公转平面存在倾斜,这意味著地球上任意一点接收到的太阳光强度会隨季节变化;倾斜角度的大小,则决定了这种强度变化的幅度。因此,自转轴倾斜是影响行星季节“剧烈程度”的重要因素。”

“地球的卫星——月球,被认为是稳定自转轴倾斜的关键因素,它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保持在约23°左右。而一些模型显示,如果没有月球,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可能会在0°到85°之间大幅波动。”

“地球的极圈位於纬度23°附近,在极圈內,会出现长时间太阳不升起(极夜)或不落下(极昼)的现象,且纬度越高,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越长。”

“如果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达到85°,那么极圈將几乎延伸到赤道——这並不意味著极圈地区会一直寒冷,而是意味著现在人类主要居住的地区,会在每年的一段时间內经歷数周的“永恆白昼与酷暑”,而在半年后,又会经歷数周的“永恆黑夜与严寒”。”

“这种剧烈的季节变化並不一定会阻止生命出现,也不一定会阻碍生命向复杂形態演化,但它无疑会给生命的生存带来额外挑战。”

“此外,自转轴倾斜角度还会隨时间变化。”

“我们认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会因“米兰科维奇循环”以及其他相关变化(如自转轴倾角变化、岁差、偏心率变化)而发生约2°的波动,木星等大型行星的引力也会对其產生影响。”

“除此之外,这个悖论也有著一些,十分有趣的解释。”

“一个用流行文化解释这个悖论的方式是:银河系中遍布著“沉睡的机器或怪物”,它们会突然甦醒,吞噬具备技术能力的文明。”

“这些“沉睡的威胁”可能是失控的冯?诺依曼探测器或改造行星的机器,也可能是战爭遗留下来的超级武器。”

“这些武器在消灭敌人后,转而攻击了自己的创造者。它们大多出现在科幻作品中,是“黑暗中的掠夺者”,动机模糊不清,常见於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宇宙恐怖题材,以及许多前科幻时代的恐怖故事中。”

“在流行文化中,很多电影导演都用过这样的设定。”

“而当创作者试图为它们补充背景故事、解释动机时,这些角色往往会变得不那么有趣——因为它们的策略缺陷会暴露出来,让人们不禁质疑:它们为何要消灭智慧生命?为何会遗漏地球?”

“为何要等到文明发展出太空飞船后才发动攻击?为何在等待期间一直处於蛰伏状態、无所作为?”

“此外,这类解释还面临“非排他性”问题,以及“银河系並非宇宙全部”的问题——一个横跨银河系的“沉睡掠夺者”,理应会被其他星系的远征舰队驱逐,因为那些文明不会在数百万年的“间歇期”里无所事事。”

“下一个有趣的解释,则是关於黑洞的。”

“在之前时间尽头的文明,我们就说过,以黑洞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文明。”

“它们可能通过“李水旺过程”向现有黑洞中注入物质以获取能量,也可能利用“霍金辐射”获取能量。”

“与核聚变相比,这些方法的质能转换效率要高出约100倍。”

“这一概念对这个悖论的关键意义在於:它意味著许多文明可能会转而使用自然或人造黑洞作为能量来源。”

“而且,由於黑洞的寿命极长,向黑洞中注入物质並“迁居”到黑洞附近,本质上相当於建造了巨大的“电池”或“能量库”,可供恆星熄灭后使用。”

“无论是向黑洞注入物质、移动现有黑洞,还是利用黑洞吞噬物质时释放的能量,或是利用黑洞后期高强度的霍金辐射,都不需要超先进的技术。”

“因此,一个文明可能会创造一系列黑洞——每个黑洞的质量都比前一个稍大,每个黑洞都能在约一万亿年的时间里释放出近一吉瓦的能量——当一个黑洞的能量耗尽(或用一个更形象的词,“绽放”完毕),文明就会转向下一个黑洞。”

“这样一来,生物文明至少可以延续数万亿年,而后生物文明则可以延续更久。”

“这也是我们倾向於认为,文明有动机去收割整个银河系的物质(包括恆星和星云)的原因——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建立近乎永恆的帝国。”

“然后,我要讲一个设定:“李水旺大脑”。”

““李水旺大脑”是一个假设的概念,指由粒子隨机碰撞而自发形成的意识体。在我们的宇宙中,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极低,远低於通过进化形成意识的概率,但在物理规律不同的现实中,其概率可能更高。”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