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望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行字:
>“当我开始教会别人怀疑时,我才真正相信了自己。”
夏天到来时,一则新闻震动全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宣布,已启动《公民知情权保障法》立法调研工作。草案初步框架包含多项源自“清源协议”的理念,如“公共信息透明义务”“个体核查支持机制”“算法推荐责任边界”等。
记者采访周望:“这意味着什么?”
她站在研究院楼顶,望着远处湛蓝天空下奔流不息的城市,说:
>“意味着有一天,一个孩子可以在法庭上举手说:‘法官大人,这份证据的真实性未经交叉验证,我认为不应采纳。’
>到那时,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理性文明。”
秋季开学日,教育部正式启用新版初中教材。在七年级《信息素养》第一课结尾,印着这样一段话:
>“面对信息洪流,请记住三件事:
>一、你有权知道真相;
>二、你有能力寻找真相;
>三、你有责任传递真相。
>??节选自周望《致青少年的一封信》”
那天晚上,周望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有封新信。没有署名,只夹着一枚褪色的工牌??那是三年前被清退的一位员工,曾因泄露内部数据被处理。
信纸上写着:
>“我曾以为真相只是工具,用来打击异己。
>直到我在监狱里读到你们发布的那份‘误诊患儿母亲’访谈录。
>那一刻我才明白,被扭曲的不只是事实,还有无数人的人生。
>出狱后,我在夜市摆摊卖烤红薯,顺便教摊主们识别假进货单。
>或许微不足道,但这是我赎罪的方式。
>谢谢你从未放弃那些迷失的人。”
她将信轻轻放入抽屉,与那封泛黄的手写卡片并排放好。
窗外,月光洒落,如同无声的见证。
她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下一个五年》的终章:
>“我们将不再满足于修复系统漏洞,而要重塑认知生态。
>在每一个课堂、每一部手机、每一次家庭对话中,埋下怀疑的种子。
>不是为了让人变得冷漠多疑,而是为了让他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混沌中守住底线。
>终有一天,‘这是真的吗?’将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最坚固的防线。”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她起身走到窗前。楼下广场上,一群青年信使正整理行装,准备奔赴边疆。他们背着印有徽标的背包,胸前挂着证件,脸上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其中一个年轻人抬头看见她,挥手喊道:“周院长,我们会把火种带到最远的地方!”
她点头微笑,轻声回应:
>“去吧。
>真相需要传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