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声音交织成河,流向未知的远方。
三个小时后,她抵达河北某县。迎接她的是当地校长,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眼角刻着风霜,眼神却锐利如炬。
“袁老师,我们这里有个孩子,五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说是‘胎里带的’,已经放弃治疗了。但我总觉得……他只是还没遇到能听懂他的人。”
袁晨曦点头:“带我去看看。”
他们穿过简陋的校舍,来到一间活动室。角落里坐着个小男孩,蜷缩在毯子里,目光游离,手指不停抠着地毯边缘。桌上散落着几支蜡笔和几张画纸。
她缓缓走过去,没有说话,只是在他身旁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铃铛,轻轻一晃。
叮??
男孩眼皮微微一颤。
她又晃了一下,这次模仿鸟鸣的节奏。
叮咚、叮咚、叮咚。
忽然,男孩转过头,盯着铃铛看了很久,然后伸出一根手指,小心翼翼地点了点她的手腕。
她笑了,把铃铛放进他掌心。
他攥紧,却没有摇。
但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三天后,她再次组织了一场“声音圈”活动。二十多个孩子围坐一圈,每人手持一种发声器具??铃铛、沙锤、鼓、竹笛。她引导他们依次表达自己的“今天心情”。
轮到那个男孩时,全场安静。
他低头坐着,双手紧握铃铛,指节发白。所有人都屏息等待。
一秒,两秒,十秒……
忽然,他抬起手臂,用尽力气将铃铛砸向地面!
哐当!
刺耳的响声炸裂在空气中。
袁晨曦没有阻止,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然后弯腰捡起铃铛,轻轻放在他膝上,模仿雷声低语:“有时候,愤怒也是一种语言,对吗?”
男孩怔怔望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光。
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道:
**“我们害怕孩子的沉默,却更害怕他们的爆发。可若我们从未真正倾听过那份沉默里的委屈与挣扎,又怎能责怪他们选择尖叫?教育的意义,不是教会他们安静,而是让他们确信??无论轻语或呐喊,都有人愿意承接。”**
一周后,项目总结会上,校长哽咽着宣布:那个男孩今天第一次拿起蜡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从教室一直延伸到操场,尽头站着两个小人。
“他说,那是爸爸妈妈,他们终于朝他走来了。”
会议室爆发出热烈掌声。
而此时的袁晨曦,正坐在返程列车上,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手机弹出一条新信息??来自国家教育部官网公告:
《关于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广‘区域联动干预模式’,确保每一名特殊需要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权利”。
她深吸一口气,将手机贴在胸口,久久不动。
窗外,夕阳熔金,洒满大地。
她想起念安说过的话:“只要心中有光,就不会迷路。”
是啊,有些人天生走得慢,有些人方向偏了些,有些人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学会开口。但只要有人愿意等,愿意听,愿意相信那微弱的声音值得被珍视??那么,终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向光。
列车驶过一片油菜花田,金黄连绵至天际。她取出随身携带的铃铛,轻轻一摇。
叮??
仿佛回应一般,远处山坡上,一串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万千灵魂齐声低语:
我在。
你听见了。
所以,我可以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