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偷愉组词 > 第42章(第1页)

第42章(第1页)

这不是她一直找的编辑吗?

陈以声和他认识?

那为什么一直都没说过?

她猛地转过头,视线投向工位旁那个积了层薄灰的硬纸箱——那是部门整理资料时暂时存放在她这里的“过往稿件”。

她几乎立刻蹲下身,开始翻找。箱子里是历年来的杂志合订本、过审流程单、还有一些泛黄的工作札记。她一本本地翻过,指尖沾染了岁月的尘埃。

不是这本……也不是这本……

她的心跳莫名加速,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急切。终于,一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引起了她的注意。它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封皮没有任何标识,但质感厚实,边缘略有磨损,像是被人反复摩挲翻阅过。

像是被命运牵引,她翻开了它。

内页并非个人日记,果然是工作札记。一页页,是工整而略带青涩、却又隐约能看出日后风骨的钢笔字迹,记录着对某篇投稿文章的细致分析、版面编排的想法、对某个采访角度的质疑。

池锦的心跳莫名漏跳了一拍。她快速向后翻着,直到某一页,几行字猛地攫住了她的呼吸。

那页的顶端写着一个日期,正是她大学三年级的那年春天。下面清晰地写着:

“今日审阅自由投稿。一篇署名‘千锦顶’的随笔《十字路口》,投稿身边人物专栏,视角独特,文字有灵气,远超常见学生投稿。建议刊用。周责编却以‘学生气过重,缺乏深度’为由驳回。惜才。”

“周责编”三个字像一根针,刺入池锦的脑海。周铖?当年那位她苦苦寻找的、给了她第一次机会的“伯乐”周编辑?

她的手指颤抖着向下翻。

隔了几天的日期下,又是一段记录:

“再次与周责编沟通‘千锦顶’稿件事。据理力争,愿以实习期担保,建议修改后于身边人物专栏刊出。周最终妥协,但要求以他的名义回复邮件并署名。无奈,应允。望此文能如期见刊。”

邮件!署名!

池锦感觉全身的血液似乎瞬间涌向头顶,又猛地褪去,留下冰凉的指尖和轰鸣的耳膜。她难以置信地盯着那几行字。所以……所以当年那位赏识她、回复她邮件、最终让她的文字变成铅字的“周铖”编辑,根本不是周铖本人?而是这个……这个写下札记的实习生?

是谁?陈以声吗?

她疯了一般地向前后翻页,寻找更多的蛛丝马迹。

终于,在笔记簿的最后一页,她看到了一行小小的、似乎是无意识写下的签名练习——“陈以声”。

像一道惊雷在脑海中炸开。

陈以声!

是陈以声!

竟然是早在那么多年前,在她还只是个怀揣文学梦想、一次次投稿又一次次石沉大海的大学生时,就一眼发现了她的人?是他力排众议,甚至不惜押上自己的实习期,为她的文字争取到了一个呈现的机会?而他,却因为上级的压榨和署名规则,从未能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与她分享这份喜悦,甚至在她入职后苦苦寻找“周铖”编辑时,也选择了沉默,任由她误会?

多年来,他看着她寻找,看着她失落。他默默地看着她,什么也没说。

为什么?

无数的画面在她眼前飞闪:实习时他看似严苛却总切中要害的指导;她消极摸鱼时他眼底不易察觉的失望;她重新振作后他给予的看似不经意、实则关键的机会;在她提出纸媒改革时他那句沉静的“按你的想法去做,我来负责”;还有更早之前,那些被她忽略掉的、他偶尔望向她时,那种复杂难辨的、深藏着某种滚烫情绪的眼神……

原来那不是她后来的错觉。那里面藏着那么久的注视,那么深的沉默付出。

她忽然明白了,他那次冲动的表白,背后积压了多少年的情感重量。也忽然懂了,被她拒绝后,他那份保持距离的克制下,掩盖着怎样的失落与无奈。

而她,却那么坚决地、用他曾经为她奋力争取过、如今也同样热爱并为之奋斗着的事业为理由,将他推开了。

工作重要?事业与感情冲突?

这一刻,这个她曾深信不疑、并用以自我保护和自我证明的理由,在这个沉甸甸的、跨越了漫长岁月的真相面前,忽然显得如此苍白,甚至……可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