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恪身上,都想知道蜀王殿下会如何回答。
李恪心中早有定计,锋芒己露,过犹不及。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写出这等诗?骗鬼呢!
不如以退为进,坦荡示人,反而能消除猜忌。
李恪深吸一口气,小脸上满是“坦诚”,对着御座方向抱拳躬身:
“父皇圣明,此诗名为《从军行》,不过……”
李恪抬起头,目光清澈,“儿臣虚岁十一,平日读书习武尚需先生督促,哪有这般通天彻地的文采,能写出如此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诗句?”
“此诗,乃是儿臣前些日子偶然所得,字字珠玑,读之令人热血沸腾!”
“今日恰逢父皇威德降服颉利,西海升平!”
“儿臣觉得此诗意境,与我大唐气象、与父皇赫赫武功,无比契合!”
“一时心潮澎湃,便…便忍不住默写出来,献与父皇,献与殿内诸公!”
“只盼能以此诗,为这盛世华章添一份光彩,与父皇、与诸公共享这豪情壮志!”
不是蜀王所写?
群臣心下先是一愣,随即恍然,最后竟生出几分……“难得”之感。
“原来如此!”
“我就说嘛,蜀王殿下虽天资聪颖,英武不凡,可毕竟才十一岁,如何能写出这等蕴含杀伐决断,饱经沧桑的边塞绝唱?”
“是啊是啊,此诗非历经战阵,胸有丘壑者不能为!”
“蜀王殿下倒是实诚!竟毫不讳言是抄录所得,这份坦荡之心着实难得!”
“确实,换做旁人,有此良机扬名立万,岂会自曝其短?殿下年纪虽小,这份赤诚之心,倒显得可贵!”
群臣窃窃私语,看向李恪的目光,也从震惊变成了惊讶,释然,欣赏。
李世民紧绷的嘴角几不可查地松动了一丝,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玩味。
“你倒是实诚!”
“不过……”
“此诗终究是你默写出来,其意境之雄浑,气魄之宏大,与今日我大唐威服西夷之盛况,堪称珠联璧合!仅此一点,便当赏!”
皇帝金口玉言,说“当赏”,那便是定论!
群臣纷纷点头附和:
“陛下圣明!”
李世民看着李恪,欣慰一笑:“恪儿,说吧,你想要什么奖赏?”
众人再次看向李恪,想看看这位“实诚”的小殿下会提出什么要求。
李恪闻言,却是毫不犹豫,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长孙皇后,以及太上皇李渊,深深一揖到地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