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屿在书房里伏案数日,将空间中关于这种电池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材料配方、以及大致的生产工艺路线,用这个世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语言,整理成了一份厚厚的、名为“启明”项目的初步技术白皮书和商业计划书。
江屿刻意模糊了技术的真正来源,将其包装成自己多年独立研究和前瞻性构想的成果。
技术有了,下一步就是人。
江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所以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意图、执行力强且值得信任的核心团队来负责具体的执行和运营。
江屿动用了自己的一些人脉资源,开始物色合适的人选。
江屿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顶尖的专业背景和能力,更需要严谨的保密意识和对新兴技术产业的狂热与信念。
经过几轮秘密的、高效的筛选和接触,初步确定了三个关键人物:
林振华,西十岁,资深材料学专家。曾在国内外顶尖实验室和新能源企业任职,拥有丰富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性格沉稳务实,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江屿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达三小时的深度技术交流,用扎实到令人震惊的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构想,彻底折服了这位专家。
赵思雨,三十五岁,出色的运营管理人才。拥有常春藤名校MBA学位,曾在多家跨国科技公司担任高管,思维缜密,执行力超强,尤其擅长从0到1的项目搭建和资源整合。
她被江屿描绘的蓝图和那份详实得可怕的技术文件所吸引,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陈默,三十二岁,顶尖的法律和财务专家。精通知识产权保护和复杂的商业架构设计,为人谨慎,口风极严。
他将负责为公司搭建坚实的法律和财务防火墙,确保技术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保障。
这天下午,在星耀中心附近一家极其私密的会员制俱乐部会议室里,江屿第一次正式与这三位未来的核心班底会面。
没有过多的寒暄,江屿首接将那份“启明”项目的文件推到了三人面前。
“各位,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在项目初期就加入。”江屿的声音平静,目光扫过三人,“这是我们未来事业的基础。请先看看。”
林振华迫不及待地翻开技术部分,越看眼神越亮,手指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这……这能量密度数据……还有这个材料结构……江总,这如果真的能实现,将是颠覆性的!”
赵思雨则快速浏览着商业计划部分,大脑飞速运转,己经开始思考市场定位、竞争对手分析和融资策略。
“技术壁垒极高,市场前景广阔,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实现产业化并建立专利护城河。”
陈默看得最慢,逐字逐句地分析着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知识产权界定问题。
等三人都大致看完,江屿才开口道:“技术可行性,我可以保证。林博士,你需要做的,是带领研发团队,根据这份纲要,进行具体的实验验证和工艺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