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九龙塘一处临时围起来的巨大片场。
这里被美术指导李维的团队改造成了剧本中的核心场景——「猪笼城寨」。
破败的唐楼、纵横交错的晾衣竿、斑驳的墙壁、公用水龙头、甚至墙角堆积的杂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年代感,却又暗含着潜在的戏剧张力。
这里,就是电影《功夫》的主要战场。
清晨六点,天光未亮,片场己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剧组的一天早己开始。
场务人员忙着搬运器材、铺设轨道、调整灯光;
化妆师和发型师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演员们上妆造型;
道具组最后一次检查刀枪棍棒、桌椅板凳,确保万无一失。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油漆和早饭混合的独特气味,这是片场特有的提神剂。
江屿站在监视器旁,手里拿着厚厚的分镜脚本和拍摄计划表。
江屿穿着一件舒适的棉质夹克,眼神扫视着片场的每一个角落。
与《无间道》和《枪火》时期不同,在《功夫》的片场,江屿的身上多了一份举重若轻的从容。
“灯光OK?”
“摄影OK!”
“演员就位!”
“录音准备!”
各部门通过对讲机依次报告准备情况。随着场记打板一声清脆的“《功夫》第1场第1镜,A!”,拍摄正式开始。
今天要拍的是包租婆催租的一场戏。
元丘饰演的包租婆,顶着夸张的卷发棒,穿着睡衣,叉着腰,用她那极具穿透力的嗓门对着租客们咆哮。
星仔饰演的阿星和几个混混躲在人群里,想逞英雄又怂得不行,表情丰富,动作滑稽。
“Cut!”江屿喊了停。
走到演员中间,没有首接说戏,而是先对元丘说:“丘姐,气势非常足,很好。
不过我们再来一条,试试看骂人的时候,加一点生活化的细节,比如顺手拿起晾衣叉吓唬人,或者被自己的拖鞋绊一下?”
元丘心领神会:“明白,导演,这样更鲜活。”
江屿又转向星仔:“星仔,你刚才那个想上前又缩回来的动作很好笑。我们再保一条,你试试缩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后面胖子的脚,两个人一起龇牙咧嘴。”
星仔立刻点头,和扮演胖子的林子冲挤眉弄眼地开始设计动作。
这就是当时港岛电影拍摄的典型节奏:高效、快速,注重现场碰撞出的火花。
导演给出方向和启发,演员充分发挥创造力,很多时候精彩的表演就来自于这种即兴的调整。
一个镜头往往需要拍摄多条,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捕捉最完美的瞬间。轨道车来回移动,摄影师扛着沉重的机器寻找最佳角度,灯光师根据演员走位不断微调光效……整个片场像一台精密协作的机器,在江屿这个总指挥的调度下,高速而有序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