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有件事想和您们商量。"饭后,李秋月语气平和地说道。
母亲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就像服了兴奋剂,脸上绽放出期待的笑容:"是不是要谈那个叫张浩的博士啊?"
她特意加重了"博士"二字的语气,眼中闪烁着掩饰不住的喜悦。这份对高学历的偏爱,多半是受经常在耳边念叨的姨妈影响。姨妈总是对高学历者赞不绝口,仿佛学历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在母亲心中生根发芽,以至于在提到张浩时,母亲总是满怀期待。
李秋月看着母亲的表情,心中不禁五味杂陈。她理解母亲望女成凤的心情,但也希望母亲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她深吸一口气,准备接下来的话。
李秋月略作思索,觉得顺着父母的思路展开话题也未尝不可。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入谈话,又能让接下来的交流更加顺畅。
"那就先说说这个张浩吧。"她的声音平静如水,让人听不出喜怒。父母面面相觑,一时摸不透女儿的心思,却都默契地保持沉默,等待着她继续往下说。
他们好奇女儿会对这个他们看好的年轻人做出怎样的评价,心中既期待又忐忑。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中,房间里只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展开的家庭对话添上一抹紧张的色彩。
“这个人外貌条件出众,学历更是令人瞩目,加之家庭背景优越,确实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李秋月客观地评价道,“尽管我们只见过一面,还不足以评判他的待人接物能力,但从初步的交流来看,他的人品应该较为可靠。”
这些评价显然正中父母下怀,他们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女儿终于找到理想对象的期待。
可是,李秋月话锋一转:"但是,我对他完全没有心动的感觉。这些天陪爸爸去广东出差时,空闲时间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努力,我都无法在他身上找到那种特别的感觉。"
母亲闻言,立刻劝说道:"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嘛!当年我和你爸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刚开始我对你爸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相处久了,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感情自然就产生了。"
母亲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显然是在开导女儿,希望她能明白感情需要时间沉淀的道理。
李秋月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她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却无法认同这种观点。在她看来,感情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火花,那么无论多么努力地去培养,也难以擦出真正的爱情光芒。
她回想起自己在广东出差的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她都会反复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伴侣。她渴望的不仅仅是一个条件优秀、在他人眼中合适的人选,而是那个能真正让她心动、让她感到幸福的人。
母亲见她沉默不语,以为她被自己说动了,心里暗自高兴。但李秋月心里清楚,她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就妥协自己的内心感受。
李秋月深知,如果任由话题按照当前的方向发展下去,父母很可能会主导整个谈话,使得她难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实现预期的沟通效果。
于是,她果断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说道:“我和妈妈不一样。对我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感觉,那么无论相处多久,都不可能产生感情。之前的几次相亲经历都印证了这一点,我曾尝试强迫自己去接受那些没有火花的人,但结果总是以失败告终。事实证明,最初没有感觉的人,永远都不会有感觉。”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表明自己对于感情的看法与母亲截然不同,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轻易妥协。
这番话彻底否定了母亲的建议,老两口惊讶地对视一眼,这个从小乖巧听话的女儿,还是第一次如此坚决地反驳他们的意见。
他们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不知道女儿接下来还会说出什么惊人的话语。
李秋月看着父母的神情,心中也有所触动,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坚持自己的感受。她深吸一口气,准备继续向父母解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家庭关系不至于因为这次意见的分歧而受到影响。
“我最近在网上查阅了不少关于情感心理学的资料,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模式确实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证实。”
说到这里,李秋月停顿了一下,见父母都聚精会神地在听着,便继续说道:“就拿一见钟情这种现象来说,根据心理学研究,这类人群的情感阈值处于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他们的情感系统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一旦遇到那个能产生化学反应的人,就如同火星遇到了干柴,瞬间就能迸发出炽热的感情火焰。这种情感的触发机制是独特且强烈的,使得他们在面对其他未能引起共鸣的人时,始终保持着一种难以被点燃的冷漠状态。但反过来说,如果始终遇不到那个能产生心灵共鸣的人,无论外界如何努力,都难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
这些深奥而精妙的理论,对于父母那一辈人来说简首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他们在这世上己经生活了几十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却从未想到过,原来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世界,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多样的内涵和学问。
那些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心理学理论,那些剖析人际关系的科学方法,那些解读情感互动的精妙法则,都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教育和阅历所不曾触及的领域。
在他们朴素的人生经验里,感情就是简单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哪曾想过其中还有这么多值得研究的门道和需要遵循的规矩。
“经过反复思考,我意识到自己恰恰就是属于这种情感类型的人。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感情是需要时间和机遇去沉淀和引发的。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感情的表达方式和深度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间也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在一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含蓄地表达情感,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情感的首白表达则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