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营长一愣:“营长,这次不是军区演训日,也没接到临训命令啊……”
戚凌云只说了一句:“我们不是等命令,而是给总部立样板。”
他随即叫来一连的一排排长,将那箱伍思辰提供的五架西轴无人机亲自交到他们手上,简短地讲解了操作流程与战术构思:
“你们这排是‘空地一体试验组’,今晚防守,想尽办法活下去。无人机不只是眼睛,更是你们的耳朵、手和刀。其他不用多问——只许赢。”
排长虽惊讶,但看到营长认真投入的神情,也肃然应命。
夜幕降临,营区内所有士兵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训练,但除了戚凌云和一排核心成员,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次针对“战术代差”的实战检验。
攻防演练计划被迅速敲定,作战区域划定在南侧丘陵地带,一片复杂的山地林网——地形起伏,沟壑纵横,是模拟渗透与反渗透的天然战场。
戚凌云亲自将一排调为“蓝军”防守方,秘密配发五架无人机,并给出了具体战术原则:“绝不主动进攻,最大限度发挥无人机的侦察与火力引导能力,优先打掉指挥系统与通讯节点。”
剩下八个排则不知内情,被编组为红军进攻方,依次组织三轮攻势,旨在“围歼蓝军、拔除据点”。
第一轮,试探进攻。
由二排与七排协同组成红军先头部队,任务是进行夜色掩护下的快速前插与初步压制。
他们选择避开常规路线,绕行东南侧小道,潜行至丘陵外围第二道沟壑。刚刚准备展开迂回——
突然,夜幕中亮起一束微不可察的红光,伴随而来的是高频蜂鸣声划破静夜。
“发现红军小队,位置锁定。”
下一秒,地面提示弹光起,战术眼镜中同步跳出警告——模拟爆炸!
战士们还未来得及反应,判定系统己经响起:
“红军先头部队,全部阵亡。”
现场顿时一片愕然。
“怎么回事?我们没开通讯,也没被侦察机发现,他们怎么知道我们位置的?”
“我们都趴着爬过去的啊!”
无解。无人机的光学+红外双模扫描系统悄无声息地记录下了所有动向。
第二轮,强攻包夹。
三排、五排、八排组成第二波次攻击队,以十公里外远程机动为战术主轴,企图在蓝军反应之前完成分点渗透,前压形成三线包夹态势。
他们制定了极其周密的部署计划,在一片废弃伪装车库内设立临时指挥点,准备展开集体战术会议——完全避开可见区,关闭高频信号,几乎完美。
可就在排长将地图展开、指着屏幕讨论下一步路径时,一道红色激光在林间一闪而逝。
紧接着,模拟弹警告系统首接响起:
“红军指挥点遭打击,战术系统瘫痪,全排失去联动,演练失败。”
“这……怎么就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