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倾乱红尘 > 60孩子现在包裹国会错(第1页)

60孩子现在包裹国会错(第1页)

青云路

一、寒门灯火

嘉靖十七年的冬夜,北风卷着雪沫子拍打窗棂,像极了当年爹临终前咳在破棉絮上的声响。周明轩把冻得发紫的手缩进袖管,盯着油灯下那卷《论语》出神。

案头的砚台裂了道缝,是去年赶考时被官差推搡摔的。他用米汤混着墨渣补过三次,此刻砚心凝结的冰碴正随着灯火摇晃,映得“寒窗”二字愈发真切。

“三郎,喝口热的。”娘掀开褪色的棉门帘,端来的陶碗里飘着几粒米糠。她鬓角的白发又添了些,去年为了给他凑盘缠,偷偷卖掉了陪嫁的银簪——那是周家如今唯一能见着光的物件。

周明轩接过碗,热气熏得眼眶发酸。他想起十二岁那年,爹把他按在祠堂香案前,指着“耕读传家”的匾额说:“咱庄稼人要出头,只能走青云路。”可这条路,他己蹚了整整十年。

二、狭路相逢

开春时,周明轩背着半袋糙米踏上征途。运河码头挤满了赴考的举子,绸缎铺就的马车旁,苏州府的张举人正把玩着象牙笔杆,见他衣衫补丁,嗤笑道:“这般寒酸,莫不是来京城打短工的?”

同船的王秀才悄悄拽他衣袖:“那是礼部侍郎的远房侄子,去年春闱便因舞弊被黜,今年卷土重来。”周明轩攥紧包袱里娘连夜缝的布鞋,没作声。

考棚设在贡院西侧的破庙里,入夜后鼠窜如流。他借着月光默写策论,忽闻隔壁传来窸窣响动。凑着墙缝一看,张举人的小厮正从砖缝里往外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抄着经义。

“看见了?”王秀才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声音发颤,“前年有举子揭发此事,被乱棍打出贡院,至今不知下落。”周明轩望着纸上“致君尧舜”西字,指尖深深掐进掌心。

三、笔墨惊堂

第一场考经义,周明轩落笔如飞。写到“民为邦本”时,窗外忽然飘来雨丝,他想起村里因赋税过重卖儿鬻女的李二叔,笔尖顿了顿,添上“苛政猛于虎,当以仁政化之”。

放榜那日,他挤在人群里从头找到尾,始终不见“周明轩”三字。王秀才拍他肩膀:“莫急,张举人也没中。”正说着,忽然有人高喊:“主考官要亲自复核落卷!”

原来新科状元是寒门出身,力谏嘉靖帝重审副榜。周明轩跟着人群涌向贡院,远远望见主考官拿着他的卷子,对身旁太监道:“此卷论民生疾苦,字字泣血,当取!”

张举人在一旁跳脚:“他定是舞弊!我亲眼见他与考官私语!”周明轩上前一步:“张公子若有证据,可当堂对质。只是前夜砖缝里的纸条,不知是否也想让圣上过目?”

那小厮“扑通”跪倒,当场招认。张举人面如死灰,被锦衣卫拖了出去。

西、衣锦还乡

放榜三日,周明轩高中三甲。跨马游街那日,他特意绕道城南的绸缎庄,买了匹最素净的青布。王秀才不解:“如今该穿官袍了。”他笑答:“娘认不得那些花哨的。”

归乡的船刚靠码头,就见娘拄着拐杖在渡口张望。他翻身下马,跪在娘面前,将官印捧过头顶。白发苍苍的老人摸着他补过的袖口,泪水打湿了新做的布鞋——那是用他寄回的俸禄,请镇上鞋匠做的。

夜里,周家祠堂第一次亮起这么多灯。周明轩在“耕读传家”匾额前焚了试卷,火光里仿佛看见爹的笑脸。娘端来新蒸的米糕,轻声道:“你爹说的青云路,原是让你替百姓走的。”

三日后,周明轩赴任江南巡按。船行至运河,他望着两岸春耕的农人,忽然命人取来笔墨,在舱壁写下:“为官一任,当护一方百姓,方不负寒窗灯火,不负青云之志。”

风从窗棂涌入,吹得墨香满船,一如当年那个雪夜,油灯下跃动的微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