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更是用一种……充满了感激、爱慕与……深深敬佩的目光,凝视着素心。他没想到,素心对墨家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竟然也如此透彻!而且,她能以如此圆融和包容的方式,将两家看似水火不容的理念,巧妙地联系起来,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境界!这……这正是他一首苦苦思索,却始终未能找到的,那条……能够真正融合百家智慧,救世济民的……光明大道啊!
他突然明白了,为何巨子师父在临终前,会特意嘱咐他,要善待这位道家女子。原来……她才是墨家真正的……希望所在!她才是……能够引领墨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关键之人!
或许,这便是……“道墨归真”,乃至……“百家归道”的真正含义所在?
“姑娘……姑娘高见,老夫……老夫今日,当真是……茅塞顿开,受教了!”良久,孔鮒才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一种如释重负的释然,他对着素心,深深地鞠了一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或许……是我们这些皓首穷经的老家伙,真的……固执太久了,也……狭隘太久了。只知固守门户之见,却忘了……天下大道,本就……海纳百川,殊途同归啊。”
他看了一眼季风,又看了一眼素心,眼中闪过一丝前所未有的欣慰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期盼:“年轻人,你们的出现,让老夫……让老夫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或许……墨家的精神,儒家的道统,乃至……诸子百家的智慧,真的能以一种……我们都未曾想过的方式,在这黑暗的乱世之中,重新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生机与光芒!”
他顿了顿,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从床榻之下,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卷……用早己发黑的、上好的鲁国丝绸层层包裹的,虽然残破不堪,却依旧散发着古老而神秘气息的竹简,郑重地递到季风手中:
“这是……这是老夫的先祖,孔子第七世孙孔谦,在当年游历楚地之时,偶然从一位墨家隐世高人手中得到的一份……据说是墨家先辈关于‘机关消息’与‘天人之际’的论述残稿。其中……似乎记载了一些……关于墨家在齐鲁故地,以及……更遥远的东方大海之滨,所进行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探索,甚至……可能与那传说中的‘归墟’之地,有所关联。老夫研究多年,始终未能参透其中奥秘,只觉其博大精深,玄奥莫测。今日,便将它……赠予你们这些真正的墨家传人,以及……这位深明大道的素心姑娘。希望……它能助你们,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也……找到墨家真正的未来。”
季风接过那卷散发着古老而神秘气息的竹简,心中激动不己!他知道,这卷竹简,或许便是他们此行,除了思想上的巨大收获之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它或许……真的能为他们揭开“归墟”的秘密,找到……墨家失落的传承!
“多谢孔老先生厚赠!此恩此德,季风与墨家后学,永世不忘!”季风和素心同时对着孔鮒,深深地鞠了一躬。
就在他们准备告辞离去之际,孔鮒突然又开口道,他的目光,落在了季风怀中那块不经意间露出一角的、散发着微弱红光的“炎狱之心”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
“季小哥,老夫还有一言相劝,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但讲无妨,晚辈洗耳恭听。”
“你怀中那块赤色晶石,想必……便是传说中能活死人、肉白骨,蕴藏着至阳地火精华的‘炎狱之心’吧?”孔鮒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季风闻言,心中一凛,他没想到,这位隐居陋巷的儒家大儒,竟然……也认得此等天地奇物!
“此物乃是天地奇珍,能量霸道无比,能活人,亦能……噬主。”孔鮒的语气,充满了郑重与警告,“你先前强行催动其力,虽侥幸无碍,但长此以往,若无相应的心法引导和调和,恐为其至阳至刚之气反噬,轻则性情暴躁,心浮气躁,走火入魔,重则……心脉俱焚,神形俱灭,万劫不复。”
季风的心,沉了下去。他想起先前在为公孙先生和素心疗伤时,以及在“墨者隐庐”催动“天工殿”最终守护机关时,确实感觉到“炎狱之心”的能量之中,带着一股难以驾驭的暴戾之气和……一种仿佛要将他自身也燃烧殆尽的灼热感,只是当时情况危急,未曾深思。
“那……敢问先生,可有……化解或调和之法?”季风急切地问道,他知道,孔鮒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孔鮒摇了摇头,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仿佛早己洞悉一切的笑意:“老夫也不知。只是……《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刚柔相济,品物咸亨。’至阳之物,当以至阴至柔之物调和。阴阳相济,水火既济,方为……长久之道,生生不息啊。”
他的目光,不经意地瞥了一眼身旁那位冰雪聪明、温柔如水、气质空灵、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素心姑娘,眼神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仿佛早己洞悉一切玄机的,欣慰的笑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