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什么是儒商? > 第32章 洛邑问周(第3页)

第32章 洛邑问周(第3页)

孔丘颔首,良久才说:“以前丘以为,教他们背《诗》《书》,懂‘君臣、父子’,是教化;如今才懂,让他们能吃上饭,能不用卖儿葬亲,能让孩子不用光着脚干活,才是真的教化。”

宿在逆旅的夜里,逆旅的墙漏风,吹得油灯忽明忽暗。

孔丘独坐庭中,月光洒在他身上,像层薄霜。

他想起孟僖子临终前的那封信,想起叔孙昭子的剑,想起鲁昭公的玉圭,想起老聃的藜杖,还有那个被卖的七岁孩子。

“阶级不变,人却可变。”他喃喃自语,指尖在石桌上划着一个字“仁”——

墨是从洛邑带的松烟墨,还带着点潮,字迹边缘发毛,却像颗种子,落在了心里。

他想起漆雕启,因为残疾,连季氏家奴都不肯要,却在私学里成了最懂陶俑礼纹的人;想起闵损,母亲早逝,继母待他不好,却仍能做到“芦衣顺母”,还会帮庶民写丧葬文书。

子路端着碗粥过来,粥是用粗米煮的,还带着点糠。

他见孔丘出神,小声问:“夫子,你觉得老聃此人如何?”

孔丘抬头,眼里映着月光,像落了层霜:“鸟,吾知其能飞,然可射而落之;鱼,吾知其能游,然可钓而获之;兽,吾知其能走,然可阱而擒之。”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敬畏,还有一丝迷茫,“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不能知其潜深渊而藏形,不能知其变化之妙。”

“吾今日见老聃,其犹龙也。”

子路和孔鲤、南宫敬叔都沉默了。

他们从未见夫子这样评价一个人——不是“知礼”,不是“达道”,而是“犹龙”,是深不可测,是心向往之,是连自己都觉得难以企及。

半个月后,曲阜城西的杏坛。

季夏的风裹着杏树的清香,吹过满坛弟子:

冉耕坐在案前,算“百工共股池”的新账,陶制算珠在他指间流转,“嗒嗒”声像晨露滴在青石上;

曾点坐在琴前,指尖拨着琴弦,《鹿鸣》的泛音清亮,裹着杏花香;

颜路带着西岁颜回,教他认简上的“礼”字,幼童的小手抓着竹简,还分不清笔画;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凑在一起,讨论《仪礼》里的“士冠礼”,时不时还会问冉耕几句;

漆雕启蹲在角落,打磨着一尊陶俑,陶俑的礼纹刻得格外细致,是按《周礼》里的规制做的。

孔丘坐在石案前,摸着案上从洛邑带回的典籍简卷——竹简的编绳是新换的,他亲手换的,墨痕也重新描过,怕被虫蛀。

风掠过杏树,新叶沙沙响,落在简卷上,像给“礼”字盖了层绿印。

“阿父,您笑什么?”孔鲤凑过来,手里还攥着那枚鲤鱼玉佩。

孔丘指着满坛弟子,声音清亮,像季夏的阳光,热透了杏坛:

“我们要种的,是‘礼’的根基,叫‘仁’。”

杏树的影子落在他身上,像层温柔的铠甲。

洛邑的冷言、老聃的霜刃、冻土的苦难、庶民的眼泪,都成了这颗“仁”字的种子。

这种子,种在春秋的冻土上,必将开在庶民的烟火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