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儒商是什么 > 第43章 韶音断田(第2页)

第43章 韶音断田(第2页)

散朝后,梁丘据追上晏婴,笑着说:“执政大人,今天这事,你怎么不说话?”

晏婴瞥了他一眼,语气冷冽:“三桓还没付你的贸易尾款,我若反对,你岂会饶我?”

梁丘据的笑容僵在脸上,随即又笑了:“执政大人说笑了,我只是为齐国着想。”

晏婴没再说话,转身离开。

阳光洒在宫墙上,却照不进这满是算计的朝堂。

所谓的“天命”,不过是权力者的借口;所谓的“鬼神”,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六月末,孔丘在高府的藏书阁里,听到了“天弃鲁君”的说法。

他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仁本》竹简,指尖无意识地叩击着案面,一遍遍地重复着“天弃鲁君…得罪鬼神…”。

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蔓延至西肢百骸。

他闭上眼,眼前浮现出鲁昭公在郓邑城头的身影——孤独、绝望,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又浮现出叔孙昭子在剑室吐血的模样,血渍染红了《仪礼》上的“民”字;还有宋元公客死曲棘的凄凉。

“这哪里是天弃?分明是人谋!”孔丘猛地睁开眼,一拳砸在案上,竹简散落一地。

他弯腰去捡,手指触到一卷泛黄的竹简——那是《韶》乐的残谱。

残谱上的音符模糊不清,却仿佛在跳动,像舜帝时代的先民,在田野里劳作时唱的歌谣。

孔丘的心跳突然慢了下来,他想起洛邑问礼时,老子说“乐与礼通,礼与仁合”,想起自己在鲁国搞的“儒商”之策,想起那些庶民拿到济丧补贴时的笑容。

“或许,乐能告诉我答案。”孔丘喃喃自语,小心翼翼地把残谱收好。

十一月初五,高府的大殿里,青铜连枝灯的光温暖而明亮。

齐国宫廷乐师们肃然站立,玉磬、排箫、羽籥、编钟整齐地摆放在案上。

孔丘坐在高昭子下首的蒲席上,目光专注地看着乐师们。

殿门缓缓合拢,隔绝了外界的风雪。乐师拿起玉槌,轻轻一击玉磬。

“叮——”

清越的声音像冰泉滴落深潭,瞬间涤荡了殿内的尘埃。

孔丘闭上眼睛,仿佛看到舜帝站在历山之巅,手里拿着耒耜,身后跟着成群的百姓,他们唱着歌,种着田,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只有和谐与安宁。

排箫声起,如风过幽谷。孔丘的思绪飘到了伊洛河畔——晋军勤王,鼓钟震耳欲聋,金戈铁马的声音里满是杀气;又飘到了汶水之滨,郓邑之役,金鼓喧嚣,士兵呐喊,让人窒息。

而此刻的《韶》乐,没有杀伐,没有喧嚣,只有平和与庄严。

编钟的声音厚重悠远,像大地的呼吸;羽籥的声音轻柔婉转,像春风拂过麦田。

孔丘仿佛看到,舜帝的德行化作了音符,融入了每一个旋律;万民的归心化作了乐章,充满了每一个角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丘在心里默念,“这就是‘仁’啊!不需要刀兵,不需要贿赂,只需要以德化人,以乐感人。”

乐声渐渐消散,大殿里一片寂静。

孔丘缓缓睁开眼,眸中光华流转。

他转向高昭子,声音带着激动:“《韶》乐之妙,丘今日方知!其乐也,尽美矣,又尽善也!”

高昭子愣了愣:“夫子为何如此说?”

“你听那些‘未美未善’之声——季孙行贿,齐侯避战,用鬼神当借口,这是虚伪的‘礼’;晋军勤王,齐军勤鲁,用刀兵当手段,这是霸道的‘力’。”孔丘的声音越来越高,“而《韶》乐,承圣王之德,化干戈为玉帛,这才是‘仁’的极致!乐如此,政亦当如此!以德服人者,方为至道!”

高昭子的脸色变了——孔丘这话,哪里是论乐?分明是在讽刺齐景公的避战,讽刺三桓的贿赂,甚至讽刺晋国的勤王!

大殿里的气氛,从庄严的乐宴,变得安静了。

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正月初六,临淄城的积雪初融,宫墙根下洇出深色的水痕,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齐宫的大殿内,气氛却比寒冬更冷。

齐景公坐在御座上,想起了孔丘己经在齐国待了一年,写了《仁本》,办了沙龙,在齐国名士中颇有声望。

景公问群臣,声音洪亮“孔丘在齐国一年,其学可嘉。寡人欲赐尼溪之田,封为上卿,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按礼制,赐田必授爵,上卿之位,与鲁国季孙同级——景公这是要重用孔丘!

晏婴先出列,躬身道:“君上不可!孔丘的儒术,重丧葬,崇礼乐,若用之以移齐俗,必糜费民力,非所以先细民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