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儒商是什么 > 第一卷史鉴鲁国丧葬业的崛起和博弈(第3页)

第一卷史鉴鲁国丧葬业的崛起和博弈(第3页)

(三)制度性吞并:公室工商税的“消失”

正是通过“供应链垄断溢价+特许年贡+义务劳役”的拆解,三桓实现对丧葬业利润的“制度性吞并”:

?所有资金往来均登记在三桓家臣的私家账簿中(如季氏《家计簿》将圣人缴纳的年贡记为“丧礼例钱”),公室税吏无从插手;

?史书载春秋各国中央“仅有农业税、无工商税”,本质是贵族通过类似模式将工商业利润私有化,而非真无工商活动——首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国家才真正实现对工商业税收的持续掌控。

对圣人而言,即便成为行业行首,也无法改变这一“冻土包税制度”的趋势;其角色更偏向“协调者”——维护周礼规范、平衡三桓利益分配、保障从业者生存,而非打破现有权力结构。

六、祭鼎之争:丧葬业财政权的西方博弈

“祭鼎之争”是鲁国丧葬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源于“平丘之会”的屈辱事件:前529年,季平子在平丘之会中被晋人当众扣押,鲁国支付巨额赎金才使其归国;前528年(圣人23岁),三桓在朝堂正式启动对丧葬业财政权与礼法话语权的争夺,命名为“祭鼎之争”。

(一)“祭鼎”的双重象征

?“祭”的双关:表层指丧葬祭祀仪式,呼应春秋周礼复兴浪潮;深层暗喻“权力献祭”——公室欲以“复礼”为名献祭三桓利益,换回中央实权;三桓则以“分鼎”为名献祭周礼正统,巩固私人利益。

?“鼎”的象征:一是财政权(鼎为宗庙重器,亦是财富计量单位,“问鼎轻重”即探查国家国库实力);二是政治权(鼎为国家正统象征,“争鼎”即争夺周礼解释权与统治合法性),正如《左传》载“楚子问鼎,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此时鲁国因8年前“西分公室”己呈“分鼎”之势,丧葬业成为象征新利益的“新鼎”。

(二)西方势力的诉求与弱点

鲁昭公、季平子、叔孙昭子、孟僖子西方围绕“新鼎”展开博弈,各自诉求与弱点鲜明:

-鲁昭公(国君)

优势:借丧葬业的周礼正统性(源于太庙),夺回部分财税权,重建中央权威

劣势:8年前“西分公室”后财赋被夺,无实权军队,被三桓架空;曲阜城防由三桓控制

-季平子(季氏家主)

优势:独占丧葬业利润,打压鲁昭公“复礼”企图,巩固季氏主导地位

劣势:叔孙氏、孟孙氏不满其独占利益,联盟存在裂痕

-叔孙昭子(叔孙氏家主)

优势:分得稳定丧葬业利益,避免深度卷入公室与季氏的政斗

劣势:家族经历家臣内乱后实力受损,根基不稳

-孟僖子(孟氏家主)

优势:借丧葬业礼制提升家族声望,为家族预留后路(临终安排二子拜圣人为师)

劣势:孟氏军事实力在三桓中最弱,话语权有限

(三)圣人的关键角色

23岁的圣人凭借丧葬业行首身份、“士”的阶层资格,以及“知礼”的声望,成为西方博弈的核心拉拢对象:

?公室希望借其“懂礼”的优势,强化丧葬业的中央礼制权威;

?三桓希望借其“行业代理人”身份,维持利润私有化格局;

?圣人则需在“无法改变包税制度”的前提下,平衡西方利益、维护行业秩序、保障从业者生存——这正是小说卷二将要展开的核心矛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