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腾穿越之前来的那个世界里,就有一本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在这个书里就有对形和势的描述。
在现在形势两个字是放在一起,不过孙子兵法里形和势是分开理解的。
所谓的形指的是国家或者是政治集团的军事实力,比如你有多少士兵,多少甲胄,多少兵器,多少马匹,多少粮草。
所谓形者,量敌而审己,筹之于未战也。
而势则是统兵将领通过自身的能力,运用己方的战争资源,能把战争打成什么样。
所谓势者,因利而制权,决于临战之日。
说白话来说,形就是指你的纸面实力,势就是对你的纸面实力转化后的效果。
而军队统帅的作用就是如何把己方的纸面实力转化成真正的战争胜利。
从形和势的角度来说,纸面实力上,朝廷官军除了兵力只有李志成的三分之一以外,其余的甲胄,兵器和粮草供应等方面都是优于李志成的。
而关键就是这个郑太能否把手里的优势转化成胜利。
只要郑太稳扎稳打的话,他的胜率还是很高的。
李志成的大军虽然看起来兵力很多,但是这一战李志成是不打算死战到底的,他的目的就是想用这些炮灰去消耗朝廷官军,伺机而动。
故而在战争决心上双方的差距也不小的。
此时坛县战场上,双方正在进行十分残酷的厮杀。
朝廷方面出动了13万的步兵外加2万骑兵,李志成这边虽然出动的人数更多一些,但是他这边的饥民兵基本都是炮灰。
想凭借手里的农具或者是削尖的木头来打这13万官军还是很难的。
哪怕是有小头目的督战,依旧无济于事。
古代的战争排成军阵是有原因的,结成军阵之后,在冷兵器厮杀的过程之中就可以互相配合,共同进退,你有队友掩护的。
而李志成的饥民兵都是各打各的,乱哄哄一拥而上,如果打顺风仗还凑合,但是打逆风仗,就很难打了。
现实也的确是如此,两军厮杀连10分钟不到,李志成的这一波攻势就彻底被官军击溃了。
无数的饥民兵开始漫山遍野地到处逃,李志成的小头目重新组织都组织不起来。
毕竟这个时候,双方军队拼的不仅仅是装备,更拼的是士气和组织度。
朝廷官军虽然挺拉胯的,但整体实力还是比饥民兵要好的。
趁着饥民兵崩溃的时候,朝廷的2万骑兵冲了上去,开始追杀这些溃逃的饥民兵。
毕竟这些贼军的首级可都是军功啊。
李志成在山上看到了这些饥民兵的表现之后,不由得首摇头。
刘金星看到李志成闷闷不乐之后,无奈道,“闯王,这官军甲胄坚固,兵器齐备还有骑兵助战,此战我军己然战败,不如带着主力撤军,安排其余人组织这些饥民兵断后。”
“就依军师!”
李志成没有任何的犹豫带着5000精锐老营骑兵,外加45000名装备相对还可以的步兵就撤离了战场。
随后就有李志成的麾下心腹将领刘武组织剩下的饥民兵对着官军冲了过去。
整个战场之上喊杀声惊天动地,声势浩大。
奈何这些饥民兵实在是不堪大用,不过此时作为断后的炮灰,还是可以的。
李志成对于损失这些炮灰,他没有一点心疼的样子,反正也都是一些炮灰,就是用来消耗官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