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颗遥远的类地行星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六成的大陆面积,西成的海洋为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这里生长着上百万种不同的植物,数十万种不同的动物,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这片广袤的森林中,一种特殊的木本植物正在悄然进化。它们外表与普通树木相似,但根系却相对较浅,这使它们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策略。
最初,这些植物拥有原始的维管信号系统,类似于地球上的捕蝇草或含羞草,但更加复杂。
转折点发生在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特大虫灾中。
遮天蔽日的虫群席卷了整个大陆,大多数植物都遭受了灭顶之灾。然而,其中一部分个体突变出了通过挥发性化学物质进行远距离通信的能力,就像蓝星上的树木在遭受虫害时会释放警报信息素一样。
正是这种能力让它们得以幸存下来。当虫群开始啃食时,这些植物会释放特殊的警报信息素,警告方圆数公里内的同类进入防御状态。
同时,这些信息素对虫子来说就是顶级的苦味物质,除非饿死,否则绝对不想碰的那种。
当然,有毒的。没饿死那就是毒死。
然而,生存挑战接踵而至。
行星的地质活动异常活跃,加上某些植物分泌的易燃树脂特性,导致山火频发。更糟糕的是,不规则但充沛的降水模式造成了旱季和雨季的极端交替。
长时间的干旱后往往是暴雨引发的洪涝。
在持续上万年的山火周期中,森林反复经历着毁灭与重生。这些树木逐渐演化出类似榕树的特性,能够长出气生根,并引导其向更肥沃的土壤生长,实现极其缓慢的"移动"。
最开始,只有每年几厘米或几分米的速度。这些植物缓慢而坚定地向着更适宜生存的区域"移动"。
虽然速度缓慢,但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它们成功逃离了山火频发的危险地带,迁徙到了相对安全的河谷地区。
这时候,己经比蜗牛快上不少了。
但新的风暴很快出现。
一次持续数十万年的冰川期降临行星,气温骤降,光照减少,光合作物效率大幅下降。为了在能量匮乏的环境中生存,这些树木再次发生了关键性突变。
它们发展出了动物性的捕食能力。枝条特化为可活动的触手,能够捕捉小型动物或昆虫。表面发展出消化液分泌腺,可以进行体外消化并吸收养分。
很像猪笼草和茅膏菜,但效率可高多了。
在这场漫长的冰川期中,因为某些必然的意外,一些固氮细菌和光合藻类开始与这些树木形成内共生关系。
后来的生物学家发现,在冰川期最严峻的阶段,这些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达到了巅峰。一株成年个体每天通过共生系统固定的能量,相当于同等面积普通植物的三倍以上。
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这些植物需要协调越来越复杂的运动和感官信息。
用于处理这些信息的神经节在主体内聚集,最终形成了分布式大脑系统。一个位于主干中部的主要"脑干",以及多个辅助的神经中枢。
这个进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长达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中,无数分支种群因为某些突变带来的变化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最终,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这一类木本植物在某一天,终于出现了足以跨入智慧生物范畴的改变。
它们的主干分化为头、躯干和西肢。
"头部"集中了主要感官和大脑功能。上部枝条特化为两条可抓握的臂,末端是柔韧的根须状"手指"。下部主干和根系则特化为更粗壮、适合支撑和行走的双腿和脚。
外表仍覆盖着保护性的坚硬树皮,并能进行光合作用。在食物匮乏时,它们可以扎根土壤,进入低耗能的"休眠"状态。
可以说,他们看上去和“树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个新兴的智慧种族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形成了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自称为"乔鲁特",在他们的语言中意为"森林之子"。
而这颗孕育了他们种族的星球,被他们称为,“穰川”。
意为,丰饶和富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