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致命数据
树林里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植物腐烂的味道,比我刚才在废墟里吸到的焦糊味好闻多了,但我还是觉得肺里堵得慌。后背紧紧靠着粗糙的树皮,冰冷的U盘隔着衣服布料硌在我的胸口,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刚才卧室门口那个动静……到底是什么?是张明启的人?还是那个看不见的“第三只眼”一首跟着我,甚至可能……目睹了我找到U盘的全过程?
一想到这个,我就觉得西周的树影里都藏满了眼睛。
不能待在这里!必须立刻查看U盘里的东西!
我深吸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林薇的公寓是自投罗网,那里就是个监听站。我需要一个绝对安全、无法被追踪的地方。
网吧!
对,那种老式的、烟雾缭绕、用现金开临时卡的网吧!没有实名认证,没有监控(或者有也形同虚设),鱼龙混杂,是藏匿和获取信息的绝佳灰色地带。
我辨认了一下方向,拉紧兜帽,再次混入街道的人流。这一次,我专挑那些看起来比较破旧、管理松散的街区走。
走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我在一条充斥着廉价小吃店和霓虹灯招牌的巷子尽头,找到了一家名为“极速”的网吧。门面很旧,玻璃门上贴满了各种游戏海报和“临时卡五元起”的褪色贴纸。
推门进去,一股混合着烟味、泡面味和汗味的浑浊空气扑面而来。里面光线昏暗,一排排电脑后面坐着形形色色的人,大多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没人抬头看我。
很好。这正是我需要的环境。
我走到柜台,掏出林薇给我的现金,扔过去一张十元纸币,哑着嗓子说:“临时卡,两小时。”
柜台后面是个打着哈欠、头发油腻的年轻网管,他看都没看我一眼,熟练地刷了张卡扔给我,指了指里面:“随便坐。”
我找了个最角落、背对着摄像头(如果还有用的话)的位置坐下。电脑是老式的CRT显示器,开机速度慢得令人发指。等待的时间里,我能感觉到口袋里的U盘越来越烫手。
终于进入了系统。我警惕地看了看西周,确认没人注意我,这才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沾着灰烬的U盘,手指因为紧张而有些颤抖。
进去的时候,我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这玩意儿会突然爆炸或者释放出什么病毒。
幸运的是,电脑识别了U盘。盘符跳了出来,名字是乱码。里面只有一个文件,格式是。txt,文件名是“给第七个读者”。
第七个读者……又是这个!
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点开那个文件。
没有图片,没有视频,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快速浏览着,越看,心越沉,血液越冷。
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什么揭秘文件或者“第三只眼”的留言。
这……这他妈是张明启的实验记录!
一份详细得令人发指,冷酷得如同手术报告般的,关于我的观察记录!
上面清晰地记录着:
“Day1:对象收到《第七个读者》手稿复制品(经特殊气味及陈旧化处理)。监控显示对象出现显著恐慌情绪,瞳孔放大,呼吸急促。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发作初期表征。”
“Day2:通过预设管道及冷凝装置制造‘无形脚印’效果。对象反应强烈,出现自我怀疑倾向。开始依赖监控系统,符合预期行为引导。”
“Day3:利用高频声波干扰及提前录制的‘脚步声’音频(对象潜意识层面接收)强化恐惧。对象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生理应激反应。”
“引入‘深蓝笔记本’(内置微型发射器及远程书写装置),记录对象实时状态,并植入‘寻求张教授帮助’的潜意识指令。对象依从。”
“墨韵工作室‘审判’环节:利用投影、特殊涂料(遇光显影)、机关布置制造沉浸式恐惧体验。对象心理防线接近崩溃,求生本能被激发,成功引导其发现预设通风管道逃生路线。”
“控制室环节:观察对象在‘真相’揭露后的反应。情绪峰值达到临界点,出现短暂木僵状态。符合‘认知颠覆’模型预期。”
“火灾:启动预设助燃装置(远程触发),旨在毁灭物理证据,并将对象逼入预设‘安全点’(林薇公寓,己全面监控)。”
……
一条条,一款款,像冰冷的解剖刀,把我从收到手稿到昨晚火灾的所有经历,所有我以为的灵异、恐怖、挣扎和绝望,全都剖开,露出了下面丑陋的、被精密计算的机械真相。
没有鬼魂,没有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