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馆那次深入“交流”后,高伟与陈红迅速达成了共识。一边等着清退,一边利用各自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另起炉灶。两人都是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
经过几轮紧锣密鼓的商议和细节推敲,一个全新的商业蓝图被勾勒出来。他们决定双线并行,成立两家业务不同但可相互支撑的公司。
第一家公司的成立,带着几分重拾旧山河的意味。他们重新启用了“通睿”这个名字,注册成立了“新通睿物流运输有限公司”。这不仅是对过往的一种纪念,更是看中了这个名字在本地物流圈子里尚存的些许口碑和辨识度。
新公司的业务核心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重型设备及大件货物运输,这是高伟的老本行,技术门槛高,利润相对可观;二是高端商用车辆租赁,瞄准那些有临时性、项目性运输需求但又不想自购车辆的中小企业,这是一个现金流相对稳定的业务。
这块业务资金需求量巨大,单靠高伟和陈红的积蓄远远不够。陈红展现了她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迅速联系了迅风集团原体系中几位同样面临出局、但手握资金且对高伟能力认可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番游说之下,这几人也愿意出资入股,成为新通睿的股东。公司的总部设在省城,租用了一间不大的写字楼办公室,更多是象征意义和用于陈红对接高端资源。实际的业务运营中心,则设在了高伟熟悉的市里。
公司的管理架构也很快确定下来:
陈红作为最大股东和牵头人,出任董事长,常驻省城总部,主要负责战略规划、高端人脉拓展、资本对接和大客户关系维护。她站在更高的层面,为公司保驾护航。
高伟作为创始人和第二大股东,出任总经理,常驻市运营中心,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业务执行和团队管理。他是冲在一线的实际操盘手。
张蔷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本地客户资源和业务能力,也投入了一部分资金,成为小股东,并出任市公司的业务副总经理,协助高伟开拓和维护具体客户,主要负责租赁业务板块。这对她而言,是绝处逢生,虽然权力不如从前,但至少保住了事业和收入来源,对高伟更是死心塌地。
高长江在高伟的支持下,也拿出部分积蓄入股,虽然份额很小,但身份从打工者变成了小股东,出任运营部经理,主要负责车辆调度、仓储管理和后勤保障。他为人踏实肯干,这个岗位非常适合他。
第二家公司,则是高伟心心念念的农业项目。他在县城老家注册成立了“高家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完全由高伟个人控股,陈红和张蔷等人并未参与,显示出高伟对这条“退路”的重视和独立运作的意图。公司初期规划了两块业务:一是利用老家周边的山地和林地,规模化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的药材,如黄精、白芨等;二是选取水土条件好的地块,开展有机蔬菜的标准化种植,目标首指省城的高端生鲜市场。这块业务前期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但高伟看中的是其长期价值和稳定性。
框架搭好,资金陆续到位,在他们被清退赔偿后,新通睿物流率先启动。高伟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他迅速召回了一批通睿物流时期信得过的老部下和技术骨干,又以不错的待遇招聘了新的司机和维修人员。利用以前的关系网,很快接洽了几个潜在的大客户和租赁意向方。
市公司的业务主要交给了张蔷和高长江去具体执行。张蔷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保住饭碗和股份,使出了浑身解数,每天带着业务团队西处奔波,联络老客户,开发新资源。高长河则埋头苦干,将车辆管理、调度安排得井井有条。高伟则坐镇中枢,协调各方,处理关键问题。
陈红在省城也没闲着,她利用过去积累的人脉,频繁拜访一些大型企业、项目负责人,为新通睿牵线搭桥,争取一些长期稳定的运输或租赁合同。她的气场和社交能力,为公司在更高层面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一时间,新通睿物流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虽然创业维艰,压力巨大,但高伟却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和激情。这是为自己事业打拼的感觉,与之前在迅风集团打工时的心态完全不同。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初创通睿物流时的状态,但这一次,他更加成熟,资源也更丰富,身边还有陈红这样一位亦师亦友、亦伙伴亦情人的强大盟友。
然而,高伟心里清楚,物流行业竞争激烈,新公司根基尚浅,未来的挑战绝不会少。而他的另一块阵地——高家湾农业,还处于前期规划和土地流转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
站在市公司新租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车水马龙,高伟知道,一段全新的、充满未知也充满可能的创业征程,己经正式开始了。他不再是那个迷茫于家庭琐事的全职奶爸,也不再是那个受制于人的分公司经理,他重新握住了自己事业的舵轮,尽管前路波涛汹涌,但他信心满满。而这一切的转折,都源于那个在省城宾馆里,与他共商大计的魅力女人——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