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心中刚闪过这个念头,立刻抛之脑后。
那些田产,都是榆树湾防卫团从建奴手中抢过去的,他们哪里肯给辽东边军?
刚才义州代府使张绅跟许志和当面索要义州的房产店铺,下场如何,在面前摆着呢。
许志和:“大明而今,已是日薄西山,垂垂老朽。皇帝、藩王和士绅,占据了天下九成财富,却贡献不了一成赋税。百姓无以为生,还要被敲骨吸髓。这大明没救了。大明不亡,天理不存。”
许志和声音铿锵,黄龙几人都是听得脊背发寒。
他们可是大明东江镇的官兵。
这样公然叱骂朝廷,喊出“大明不亡,天理不存”几个字来,简直是形同谋反。
虽然他们已经看出,榆树湾眼中没有朝廷。
但这样当众喊出来,依旧让他们局促不安。
许志和却是不管不顾,以后在辽东,没有朝廷了。
许志和:“大明朝廷眼前的困局在于,他们收不上税来。不但朝廷府库里没钱,老百姓手里也没钱。大明自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之后,税收只收白银,大明缺少银矿,又不产银。”
“现在,大明不仅是缺粮,还缺少作为货币的白银,这是很严重的经济问题。但是,大明朝廷,连什么是经济都不懂,他们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照这样发展下去,朝廷和百姓,都会越来越缺钱。而且,大明朝廷运行成本很高,其实朝廷运到辽东的钱粮,可不少。”
“朝廷每年收上来的钱粮,优先供应辽东。每年运到辽东的银子,有几百万两,粮食有上百万石。最终分到普通士兵手里的,有几文钱?几升粮?分到你们手里的,又有几文钱?几升粮?”
黄龙几人脸色难看。
他们也知道,朝廷给辽东的钱粮,着实不少。
即便是自崇祯朝以来,大明各地天灾越来越严重,朝廷赋税紧张,但是,从不曾亏了辽东。
可他们东江镇,收不到钱粮。
因为他们东江镇,不受辽东经略待见,不受辽东将门待见。
这不仅仅是建奴封锁的问题。
事实上,即便是辽东边军普通士兵,粮饷拖欠也是十分严重的。
真正能足饷,能吃饱穿暖,能穿好甲的,只有辽东将门豢养的家丁。
边军将领普遍豢养家丁,千总以上,少的豢养数十人;多的如祖大寿,实际豢养上千人。
加起来差不多万人。
有数据显示,这些家丁,人均年耗银68两。
他们也对得起消耗的钱粮,战斗力很强,人数相当的情况下,不弱于建奴披甲兵。
但其余数十万辽东边军,过得就跟叫花子差不多了。
黄龙知道,许志和说的没错。
朝廷的钱粮拨运到辽东,也发布到他们手中,只会让辽东将门吃得脑满肠肥,另外就是那上万家丁日子过的滋滋润润。
刘汝杰:“黄……张爷,许连长说的对啊。大明没救了。大明不亡,天理不容。”
许志和饶有趣味地看了黄龙一眼。
这个张江,看来是化名啊。
本姓黄……
这可有意思了。
许志和早就看出,张江谈吐自信,遇事下意识地自己做主……
显然不是普通哨探。
若是姓黄,那这条鱼,可就有点大了。
许志和并没有当面揭穿,他接着道:“你们戍守边疆,跟建奴拼命,脑袋别在裤腰带里,这粮饷是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