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使他深受百姓爱戴。
在很长一段时期,李自成都被看做民族英雄。
但近年来,李自成在网上的口碑有所反转。
赵清玄本人,也不太喜欢李自成。
因为李自成这个人,打仗虽然有两把刷子,但不懂得治国。
他在造反的过程中,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
正是因为打出不纳粮的旗号,使他深得百姓人心,所到之处,极受欢迎。
但事实上,“不纳粮”这种政治理念,是根本就实现不了的。
百姓不纳粮,官府哪来的钱?
衙门运行,官兵戍守,都需要消耗大量钱粮。
更不要说赈灾,对外战争等,更是耗费甚巨。
比如,辽东有女真人崛起,辽饷就成了明朝巨大的负担。
崇祯就是手里没钱,才越来越困窘,一点点失去手里的野战军,最终失去了天下的。
李自成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钱粮来路,采取的是“输银助饷”的办法,主要是从地主士绅和官僚手中抢粮食。
事实上,当时天下的状况,普通百姓手中也没有钱粮让他们抢。富户手中钱粮多,抢起来收获自然更丰厚。
他甚至会拿出一部分抢来的钱粮,救济饥民,收买人心。
说白了,就是士绅有钱粮,他就要士绅的钱粮;百姓人多,他就要百姓的人心和人……
但这种策略,就像是蝗虫一样,所过之处,对生产力破坏极大。且得了天下之后,全天下的富户士绅都被抢光了,后续的钱粮,该从哪里来?
李自成自己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赵清玄不喜李自成,还有一个原因,是李自成没能巩固胜利成果。
他占领京城之后,对军队掌控力不够。手下依旧采取“输银助饷”的策略,拷打京城中的士绅官僚,造成京师动荡。
这给了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人机会,让他们入了关。
甚至还给了满清一个很好的借口:他们入关,是为了给崇祯帝报仇。
在一些投降汉官的有意助推下,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以至于许多人真以为清兵入关,是来给崇祯帝报仇来了。
等到剃发易服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一切都已经迟了。
满清能入关,李自成、吴三桂,都有最直接的责任。
而在赵清玄对榆树湾改天换地的计划中,李自成的存在,更是有害无益。
李自成非常擅长逃跑,非常擅长鼓动人心。
他很容易就能聚拢起大批流民来,所过之处,会造口大量死亡,生产力大肆破坏。
赵清玄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他希望榆树湾秉持他的理念,在对大明朝改天换地的过程中,能尽量少流一些血,尽量为中华大地多保留一些元气。
毕竟,此时全世界已经进入大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