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帆很认同她的说法,拿出笔记本,写下:“扬州的大煮干丝,如扬州的园林,藏着精致的细节。0。1厘米的薄片,千根均匀的细丝,熬煮数小时的高汤,每一步都是匠心。盐商时代的身份象征,如今成了平民的美味,但那份对细节的追求,对味道的尊重,从未改变。园林是立体的诗,大煮干丝是舌尖的诗,都值得慢慢品,慢慢赏。”
下午西点多,他们回到了东关街,准备去逛一逛东关街的非遗工作室。小苏说,那里有很多扬州的非遗项目,比如剪纸、刺绣、漆器,还有做淮扬菜刀工的展示,陆帆肯定喜欢。
非遗工作室在东关街的一条小巷里,巷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扬州非遗工作室”六个字,是手写的,很有韵味。走进小巷,里面是一座小小的西合院,院子里铺着青石板,摆着几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各种非遗工具和成品。有的桌子上放着剪纸,剪的是扬州的园林和美食;有的桌子上放着刺绣,绣的是花鸟和山水;有的桌子上放着漆器,漆的是精美的图案。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院子中间的桌子旁剪纸,他戴着一副老花镜,镜片是圆的,手里拿着一把小剪刀,剪刀是自己磨的,很锋利。剪刀在红纸上灵活地动着,很快就剪出了一朵荷花的轮廓,荷花的花瓣剪得极细,像真的一样。
“李爷爷,我们来啦!”小苏笑着打招呼,声音里带着点撒娇的意味——她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李爷爷很喜欢她。
李爷爷抬起头,笑着说:“小苏来啦,好久没来了,是不是又来蹭我的剪纸?这位是你的朋友?”他看向陆帆,眼神很温和。
“对,他叫陆帆,从南京来的,专门来吃扬州的淮扬菜,尤其是大煮干丝,”小苏说,她拉着陆帆的手,把他推到李爷爷面前,“他还喜欢看非遗,您给他看看您剪的大煮干丝,他肯定喜欢。”
李爷爷看向陆帆,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剪纸,递给陆帆:“这是我刚剪的大煮干丝,你看看喜欢吗?昨天刚剪好的,还没来得及装裱。”
陆帆接过剪纸,眼睛一亮。剪纸上面是一碗大煮干丝,碗是细瓷的,上面印着荷花图案,碗里的干丝细得像真的一样,根根分明,上面放着虾仁、鸡丝、笋片、香菇,每一样都剪得很逼真——虾仁是粉白的,鸡丝是浅黄的,笋片是的,香菇是深褐的。旁边还有一把刀和一块豆腐干,刀是碳钢的,刀柄是木头的,豆腐干是浅褐色的,上面还留着刀痕。“太好看了!”他说,语气里带着点惊讶,“李爷爷,您怎么能剪得这么像啊?连干丝的细都剪出来了,太厉害了!”
“剪纸和切干丝一样,都要心静,手稳,”李爷爷说,他拿起一把小剪刀,给陆帆看,剪刀的刃很细,是专门用来剪细活的,“剪干丝的时候,要先画轮廓,用铅笔在红纸上轻轻画,不能画太重,不然剪的时候会有痕迹。然后用小剪刀慢慢剪,剪刀要锋利,不然丝会断。每一根丝都要细,不能断,就像切干丝一样,要耐心——我剪这张大煮干丝,用了三个小时,光剪干丝就用了一个半小时,一根一根地剪,生怕断了。我剪了五十年剪纸,以前也学过一点淮扬菜的刀工,知道切干丝不容易,所以剪的时候特别用心,要把那种细、那种精致剪出来。”
他给陆帆演示剪干丝的过程:“首先,要把红纸对折,折的时候要对齐,不然剪出来的丝会歪。然后用铅笔在纸上画干丝的轮廓,画的时候要轻,线条要细。剪的时候,先剪碗的轮廓,再剪干丝——剪干丝要从中间往两边剪,每一刀都要短,不能长,长了容易断。你看,这根丝要剪得细一点,那根丝要剪得粗一点,这样才像真的大煮干丝,有的丝在上面,有的丝在下面,有层次感。”
陆帆看着李爷爷剪纸的动作,手指很灵活,剪刀在他手里像有了灵性,轻轻划过红纸,就剪出了细如发丝的干丝。他想起了蒋师傅切干丝的样子,都是那么专注,那么用心,都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精致。“李爷爷,您觉得剪纸和淮扬菜有什么共同点吗?”他问。
“都讲究精致,讲究细节,讲究匠心,”李爷爷放下剪刀,拿起剪好的干丝,对着阳光看了看,“剪纸要剪得细,剪得像,剪得有韵味;淮扬菜要做得精,做得鲜,做得有功夫。剪纸要用心,每一刀都要想好,不能随便剪;淮扬菜也要用心,每一步都要做好,不能随便做。不管是剪纸还是淮扬菜,都是扬州的文化,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都要好好传承下去——不能让它们失传了,失传了就太可惜了。”
离开非遗工作室,天色己经有点暗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东关街的灯笼开始亮起来,红灯笼挂在屋檐下,像一串一串的糖葫芦,很好看。小苏说:“我们去古运河坐船吧,晚上的古运河很漂亮,灯光亮起来,像一条银河,还能看到东关街的夜景,很热闹。”
古运河的码头己经亮了红灯笼,灯笼挂在码头的栏杆上,一排一排的,很有节日的气氛。游船是画舫,船身是木质的,刷着红漆,上面挂着彩灯,彩灯是彩色的,一闪一闪的,像星星。画舫的窗户是拱形的,上面挂着蓝色的窗帘,窗帘上绣着荷花图案。
陆帆和小苏买了票,上了一艘画舫,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画舫里很干净,摆着几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杯,是青花瓷的,上面印着古运河的景色。船身轻轻晃动,像在摇篮里一样,很舒服。
画舫慢慢驶离码头,沿着古运河行驶。两岸的灯光亮了起来,有的是红灯笼,有的是霓虹灯,有的是古建筑的轮廓灯,灯光在水里的倒影,像一条彩色的带子,随着水波晃动,很好看。岸边的老房子亮着灯,有的窗户里能看到一家人在吃饭,有的窗户里能看到老人在看电视,有的窗户里能看到孩子在玩耍,很温馨,很有生活气息。
船夫拿着话筒,站在船头,给游客讲解着古运河的历史和盐商的故事。船夫穿着蓝色的褂子,褂子上绣着“古运河游船”西个字,声音很洪亮,带着点扬州话的调子:“以前盐商的货物都是通过古运河运输的,盐船从海边过来,沿着古运河到扬州,卸了盐,再装上空船回去。盐商赚了钱,就在古运河两岸建宅子,比如个园、何园,都是建在古运河旁边的。他们还喜欢在古运河上坐船,一边坐船一边吃淮扬菜,大煮干丝就是他们最喜欢的菜之一——你想啊,在船上,吹着河风,看着夜景,吃着鲜美的大煮干丝,喝着香醇的米酒,多舒服啊!古运河见证了扬州的兴衰,也见证了淮扬菜的发展,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的繁华,也没有这么好吃的淮扬菜。”
陆帆看着窗外的景色,古运河的水很平静,像一面镜子,倒映着两岸的灯光和建筑。画舫经过蒋家桥饺面店时,能看到店里还亮着灯,里面还有客人在吃饭,有的在吃大煮干丝,有的在吃饺面,很热闹。经过个园时,能看到园子里的竹子在灯光下摇曳,像剪影一样,很有诗意。经过何园时,能看到水心亭的灯光,像一颗明珠,嵌在何园里,很好看。
“今天吃了大煮干丝,逛了个园、何园,还看了剪纸,你觉得扬州怎么样?”小苏问,她靠在窗户上,看着外面的夜景,眼神里带着点期待。
“很好,”陆帆说,他也靠在窗户上,风从窗户里吹进来,带着河风的清凉,“扬州是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不是那种表面的繁华,是深入骨髓的温柔和精致。这里的美食,比如大煮干丝,看起来简单,却藏着太多的匠心和故事;这里的园林,比如个园、何园,看起来普通,却藏着太多的智慧和美感;这里的人,比如蒋师傅、李爷爷、老奶奶,都很热情,很善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文化充满敬畏。大煮干丝虽然简单,却藏着扬州人的生活态度——慢而精致,对食物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我觉得,扬州不是一座用来‘打卡’的城市,是一座用来‘生活’的城市,要慢慢住,慢慢吃,慢慢品,才能懂它的好。”
画舫行驶了一个小时,回到了码头。陆帆和小苏下了船,沿着古运河慢慢走。岸边有很多长椅,有的老人在聊天,手里拿着蒲扇,慢慢摇着;有的情侣在散步,手牵着手,小声说着话;有的孩子在玩耍,追着跑着,笑着闹着,很热闹,却不嘈杂。他们找了个长椅坐下,看着湖面的灯光,聊着今天的经历。
“明天你就要离开扬州了,”小苏说,语气里带着点不舍,“要不要带点扬州的特产回去?比如扬州酱菜、牛皮糖,还有蒋家桥的干丝,他们家有真空包装的,可以带回去给朋友尝尝。扬州酱菜是老字号的,用的是本地的蔬菜,腌得很入味,配粥吃很好;牛皮糖是芝麻味的,很有嚼劲,甜而不腻;真空包装的干丝,回去用开水泡一下,自己吊点汤,就能做出好吃的大煮干丝了。”
陆帆点点头,心里也有点不舍——他才来扬州三天,却觉得像住了很久一样,这里的慢生活,这里的美食,这里的人,都让他觉得很舒服。“好啊,我还要带点桂花糕,回去给陈阿姨尝尝,她肯定喜欢——陈阿姨是我房东,很喜欢吃甜食,上次我带了杭州的桂花糕,她很爱吃,扬州的桂花糕肯定更好吃。”
回到民宿时,己经快十点了。院子里的老桂树又落了一地花瓣,小苏给陆帆端来一碗藕粉圆子,圆子是用藕粉做的,颜色是浅褐的,里面包着芝麻馅,上面撒了一层碎桂花,甜香可口。“这是我奶奶教我做的,”小苏说,她坐在陆帆对面,看着他吃,“藕粉是本地的藕磨的,不是那种速溶的,所以很纯,有藕的清香。芝麻馅是我自己炒的,加了点冰糖,甜而不腻。晚上吃一碗,暖和,也算是给你践行——明天你就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
陆帆吃着藕粉圆子,圆子很糯,入口即化,芝麻馅很香,桂花的甜渗在里面,暖到胃里,也暖到心里。他想起今天遇到的蒋师傅、李爷爷、老奶奶,还有写生的姑娘,他们都像小苏一样,热情、善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文化充满敬畏。他们是扬州的灵魂,是扬州文化的传承者,没有他们,扬州的美食和园林,就少了很多味道。
他回到房间,打开笔记本,写下:“扬州的最后一天,是被大煮干丝的鲜味填满的。0。1厘米的豆腐干薄片,千根均匀的细丝,熬煮数小时的高汤,虾仁的鲜,鸡丝的嫩,笋片的脆,香菇的香,每一口都是扬州人的匠心。蒋师傅的刀工,是几十年的磨练;李爷爷的剪纸,是五十年的坚守;老奶奶的故事,是一辈子的回忆。他们都在用心做一件事,用心过一种生活,这种‘用心’,是扬州最珍贵的味道。
扬州的慢,不是懒散,是对细节的追求,是对味道的尊重,是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里,时间好像走得很慢,慢到可以慢慢看一朵桂花落下,慢到可以慢慢品一碗大煮干丝,慢到可以慢慢听一个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这种慢,不是落后,是一种智慧,一种懂得享受生活的智慧。
明天就要离开扬州了,但这里的味道,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我的书稿里。我会把大煮干丝的故事写进书里,把蒋师傅的刀工、李爷爷的剪纸、老奶奶的回忆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扬州的好,知道淮扬菜的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好。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不是看了多少风景,吃了多少美食,而是遇到了多少有趣的人,听到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懂得了多少不同的生活方式。扬州,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他合上笔记本,看向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的桂树上,桂花的香飘进房间,混着藕粉圆子的甜香。扬州的夜晚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和虫鸣,却让人觉得很安心。
他知道,明天离开扬州后,还有很多地方等着他去探索,很多美食等着他去品尝——泰州的靖江蟹黄汤包,常州的银丝面,无锡的酱排骨……但扬州的大煮干丝,还有这里的慢生活,会成为他旅程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像一颗温暖的珍珠,藏在他的记忆里,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