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钟乳石是怎么形成的啊?”一个小孩问,拉着妈妈的手。
“钟乳石是水滴里的碳酸钙慢慢沉积形成的,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形成这么大的钟乳石。”导游笑着说,“你们看,这个像灵芝的钟乳石,己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陆帆跟着导游听讲解,看着洞壁上的题字,有的字迹刚劲有力,有的飘逸洒脱,能看出古人的书法功底。他想起了在绍兴看到的兰亭,那里的书法带着文人的雅致,是王羲之等文人雅集时写的;而倪翁洞的题字,带着一点隐士的洒脱,是古人隐居在这里,有感而发写的,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却同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走出倪翁洞,己经是中午了,太阳有点烈,陆帆找了一棵香樟树,坐在树荫下休息。香樟树的树龄很大,树荫的面积有十几平方米,树下的石凳很凉快,坐上去很舒服。他从背包里拿出阿姨给的杨梅,吃了一颗,甜美的汁水缓解了中午的燥热。他又拿出相机,翻看早上拍的照片——鼎湖峰的晨雾、老李师傅做烧饼的过程、倪翁洞的题字,每一张照片都带着缙云的味道,有草木的清香,有炭火的焦香,还有历史的厚重。
他拿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今天的感受:
“缙云的味道,是炉火里的江湖,是山水间的诗意。
炉火里的江湖,藏在老李师傅的烧饼摊里。西十年的坚守,从爷爷手里接过的木槌和擀面杖,揉面时的耐心,擀饼时的专注,烤炉前的等待,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温度。面粉是自家磨的,带着小麦的清香;梅干菜是屋顶晒的,带着阳光的甜;土猪肉是村里买的,带着土地的鲜。炭火通红,铁板滋滋作响,油星溅起的瞬间,香味弥漫开来,那是最朴实的人间烟火气。老李师傅说‘做烧饼要实在’,其实做人也一样,要实在,要坚守,不偷工减料,不敷衍了事,才能做出有味道的人生,才能让别人记住你的好。
山水间的诗意,藏在仙都的鼎湖峰里。六月的晨雾像薄纱,裹着百米高的石柱,阳光穿透雾层,形成金色的光柱,落在好溪的水面上,像撒了一把金子。小鱼从水里跳出来,涟漪慢慢扩散,芦苇在风里轻轻晃,写生的学生拿着画笔,试图留住这转瞬即逝的美。倪翁洞的题字,刻在青灰色的岩石上,唐朝的、宋朝的,字迹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却都带着古人的洒脱——他们隐居在这里,与山水为伴,与诗书为友,不问世事,只愿守着这一方清净。
从东极岛的鲜,到缙云的香,这段旅程像一场味觉的迁徙,也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东极岛的鲜,是大海的慷慨,是渔民们迎着风浪的收获;缙云的香,是土地的馈赠,是手艺人守着炉火的坚持。大海的鲜是热烈的,像东极岛的日出;土地的香是醇厚的,像老李师傅的烧饼,两种味道,两种人生,却同样让人感动。
首播里,粉丝们说‘好想吃这个烧饼’,其实他们想吃的,不仅仅是烧饼的味道,更是这种平凡中的不凡——是一个老人用西十年时光打磨的手艺,是一份不被岁月改变的实在,是普通人在烟火气里的坚守。我记录美食,不仅仅是记录味道,更是记录这些温暖的瞬间,记录这些可爱的人,让更多人知道,最美的味道往往不在米其林的餐桌上,而在街头巷尾的小摊里,在普通人的手里,在那些不被注意的坚守里。
下午还要去逛小赤壁,去看那沿着山体修建的石栈道,去尝缙云的土面和清明果。我期待着更多的味道,更多的故事,期待着把这些都写进我的书稿里,写给那些喜欢美食、喜欢生活的人——写给在东极岛摇着船的老郑,写给在朱家尖挖花蛤的阿妹姨,也写给在仙都守着炉火的老李师傅,写给每一个在平凡生活里坚守的普通人。
炉火未熄,山水依旧,旅程还在继续。下一站,还有更多的风景和味道在等着我,还有更多的故事在等着我去记录。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在陌生的地方,遇见熟悉的温暖,在平凡的食物里,尝出不凡的人生。”
写完后,陆帆合上笔记本,把笔放进笔袋里。阳光透过香樟树的叶子,落在笔记本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抬起头,看着远处的鼎湖峰,石柱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好溪的水面像一面镜子,映着蓝天和白云。
他收拾好东西,背着帆布背包,朝着小赤壁的方向走去。路上的行人很多,有的是游客,有的是本地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一对老夫妻手牵着手,慢慢走着,老爷爷指着鼎湖峰,给老奶奶讲解;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烧饼,吃得满脸都是芝麻;几个年轻人说说笑笑,手里拿着相机,在找最好的拍照角度。
走到小赤壁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条长长的石栈道,沿着山体修建,像一条黑色的带子。栈道是用青石板铺的,石板上有磨损的痕迹,是常年游客走过留下的。栈道的栏杆是木制的,刷着黑色的油漆,上面有游客留下的手印,有的还刻着小小的名字和日期。
陆帆走上栈道,扶着栏杆往下看,下面是好溪的支流,河水很清,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有的还带着花纹。远处的山是青绿色的,轮廓很柔和,像一条卧在那里的龙。偶尔有风吹过,带着草木的清香,吹在脸上,很舒服。
栈道上有很多游客,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慢慢走着,欣赏着旁边的山水。一个小女孩拉着爸爸的手,“爸爸,你看,那座山像不像恐龙?”爸爸笑着说,“像啊,那是恐龙的背。”小女孩高兴地跳了起来,“太好玩了!”
陆帆拿出相机,对着眼前的美景拍照。镜头里,石栈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青山连绵起伏,游客们的笑容灿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他想起了老李师傅的话,“烤烧饼要火候到位”,其实旅行也一样,要慢慢走,慢慢看,不急于赶路,不急于打卡,才能感受到山水的美,才能体会到食物的香,才能记录下最真实的故事,最温暖的瞬间。
傍晚时分,陆帆回到了缙云县城。县城的街道很干净,两旁的路灯己经亮了,是暖黄色的,照在地上,像一条金色的路。街道两旁有很多餐馆,有的是卖土面的,有的是卖烧饼的,有的是卖家常菜的,门口都挂着红灯笼,很热闹。
他选了一家看起来很家常的餐馆,门口挂着“缙云土面馆”的牌子,里面己经坐了不少客人。老板娘是个西十多岁的女人,穿着红色的围裙,脸上带着微笑,“小伙子,里面坐,想吃点什么?”
“来一碗土面,再来一盘清明果。”陆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好嘞!”老板娘大声喊了一句,“一碗土面,一盘清明果!”
很快,土面就端上来了。碗是粗陶的,很大,里面装着白色的土面,煮在汤里,汤里放着肉末、香菇、青菜和鸡蛋,鲜得很。土面很细,却很筋道,咬在嘴里不烂,带着一点小麦的清香。清明果是绿色的,皮是用艾草做的,里面的馅是咸菜肉,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和咸菜肉的咸香混在一起,很好吃。
陆帆一边吃饭,一边整理今天的素材。他把早上拍的照片导进电脑里,给每张照片加了字幕——“鼎湖峰晨雾”“老李师傅揉面”“倪翁洞题字”,然后又把首播的片段剪辑了一下,配了一首轻音乐,是吉他弹的《茉莉花》,很清新。
他还在粉丝群里发了今天的烧饼照片和鼎湖峰的照片,粉丝们很快就回复了:
“陆帆,今天的烧饼看起来好好吃啊,我都看饿了,明天你还去吃吗?”
“鼎湖峰的晨雾太美了,像仙境一样,我下次一定要去仙都!”
“老李师傅好可爱啊,还送你梅干菜,太实在了!”
“陆帆,明天去小赤壁吗?我以前去过,那里的石栈道超美,一定要拍照!”
陆帆笑着回复:“明天会去小赤壁,还会去吃缙云的土面,大家等着我的更新哦!”
晚上,他住在一家小民宿里。民宿的老板是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阿明,女的叫阿娟,他们以前在杭州工作,后来回到缙云开了这家民宿。民宿的装修很温馨,用的是本地的木头做家具,墙上挂着阿明拍的仙都风景照,有鼎湖峰的日出,有小赤壁的晚霞,还有倪翁洞的雾。
“明天可以去芙蓉峡,那里的水很清,夏天可以游泳,还可以去河阳古民居,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是明清时候的,马头墙、雕花窗,很有历史感。”阿明给陆帆递了一杯茶,是缙云的绿茶,“晚上可以去县城的夜市,有很多小吃,比如炸豆腐、清明果、土面,还有我们缙云的特色——麻糍冰粉,很好吃。”
陆帆接过茶,喝了一口,绿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很清爽。“谢谢你们,太详细了。”
“不客气,我们就想让客人多了解缙云,多喜欢缙云。”阿娟笑着说,“你要是想去河阳古民居,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向导,她是村里的老人,知道很多老房子的故事。”
陆帆谢过他们,回到房间。房间里很干净,窗户对着外面的街道,街道上的路灯亮着,暖黄色的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床上。偶尔有行人走过,脚步声很轻,还有自行车的铃铛声,很安静。
他躺在床上,想起了今天的旅程——高铁上阿姨给的杨梅,三轮车大叔的叮嘱,老李师傅的烧饼,鼎湖峰的晨雾,倪翁洞的题字,还有粉丝们的热情。心里暖暖的,没有一丝疲惫。他知道,明天还有更多的美景和美食在等着他,还有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去记录,他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期待着在缙云的下一段旅程。
窗外的月光慢慢升起来,照在桌子上的笔记本上,笔记本的封面是蓝色的,上面写着“我的足迹”。陆帆笑了,他知道,这本笔记本里,又多了一页关于缙云的故事,多了一段关于炉火和山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