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40章 朱家尖渔家宴 大海馈赠的家常味(第1页)

第40章 朱家尖渔家宴 大海馈赠的家常味(第1页)

陆帆离开普陀山时,晨光正把海面染成一片温柔的金橘色。渡船的铁锚“哐当”一声离开海底,带着细碎的海沙缓缓升起,船身轻微晃动了一下,然后稳稳地向着沈家门方向驶去。他站在甲板右侧,扶着冰凉的栏杆,海风裹着潮湿的水汽吹在脸上,带着淡淡的咸,比清晨山巅的风多了几分厚重。远处的普陀山渐渐缩小,青绿色的山影被晨雾晕开,像一幅水墨淡彩画,普济寺的飞檐在阳光下偶尔闪过一点金辉,香华斋飘出的佛茶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清清淡淡的,让人想起法明师傅温和的眼神。

甲板上零星站着几个乘客,有背着香袋的香客,有提着相机的游客,还有两个穿着蓝色工装的渔民,手里拎着鼓鼓的网兜,里面装着刚从普陀山附近海域捞的小海鲜,正用舟山方言聊着今天的潮汐。“今天退潮早,南沙那边的沙滩肯定能捡到不少花蛤,我家那小子昨天还闹着要去赶海。”其中一个渔民笑着说,手里的网兜晃了晃,里面的小螃蟹“窸窸窣窣”地爬动着。

陆帆顺着他们的话看向远处,海平面上己经能看到朱家尖的轮廓,那片岛屿像一串散落的珍珠,镶嵌在深蓝色的海面上。正看得出神,身后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小伙子,去朱家尖吗?我家就在南沙边上,顺路载你一段?”

他转过身,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阿姨,穿着一件靛蓝色的渔家袄,布料是粗棉的,洗得有些发白,袖口和领口缝着细细的蓝线,显然是补过多次。阿姨的头发用一根深蓝色的布条绾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额角有一道浅浅的疤痕,“这是年轻时出海被渔网划的,不碍事。”后来她笑着解释道。她手里拎着一个竹编的鱼篓,篓身编得细密,边缘还缠着一圈旧渔网,里面装着几只拳头大的小海螺,壳上沾着的沙粒,还有几只半透明的小螃蟹,正趴在海螺上慢慢爬动。

“谢谢阿姨!我正想去朱家尖看看,听说那里的沙滩和渔家菜都很有名。”陆帆连忙点头,心里有些惊喜——没想到刚到朱家尖就能遇到这么热情的本地人。

“那你可来对了!”阿姨爽朗地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海面上的波纹,“我叫陈阿妹,大家都叫我阿妹姨。朱家尖的沙滩啊,南沙的沙最细,像磨过的面粉,踩上去软乎乎的,走久了也不硌脚;东沙的沙滩大,退潮时能露出好几里地,能捡到比脸盆还大的贝壳;还有里沙,旁边就是竹林,夏天去最凉快。”她顿了顿,又指着鱼篓里的海螺说,“渔家菜更是没话说,我们早上捞的鱼,中午就能端上桌,不用放太多调料,清水煮煮就鲜得很。不像城里的馆子,放那么多酱油味精,把海鲜的本味都盖了。”

渡船靠岸时,码头上己经热闹起来。有推着三轮车卖海鲜的渔民,车斗里的泡沫箱冒着寒气,里面码着银闪闪的带鱼、青黑色的梭子蟹;有举着“朱家尖民宿”牌子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游客;还有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画板,看样子是去南沙写生的。阿妹姨熟门熟路地领着陆帆穿过人群,走到一辆半旧的电动三轮车旁,车身上喷着“朱家尖渔家特产”的字样,车斗里放着一个折叠的竹凳和一个装着水的搪瓷壶。

“上来吧,南沙离这儿不远,骑三轮车二十分钟就到。”阿妹姨打开车斗的挡板,把鱼篓放在角落里,“这三轮车是我家老头子去年给我买的,以前我都走路去沙滩,现在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有个车方便。”

陆帆坐在折叠竹凳上,车斗里铺着一块蓝色的粗布,上面绣着简单的鱼纹,摸起来粗糙却厚实。阿妹姨发动三轮车,沿着沿海公路行驶,海风从两侧吹过来,带着海草的清香和阳光的味道。公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椰子树,树叶在风中“哗啦啦”地响,偶尔有熟透的椰子掉在路边,被路过的村民捡起来,剥开壳喝椰汁。路边的广告牌上写着“朱家尖国际沙雕节”的字样,画着形态各异的沙雕,有美人鱼、海盗船,还有渔家出海的场景。

“每年夏天都有沙雕节,好多游客来拍照,沙滩上摆满了沙雕,晚上还有灯光,好看得很。”阿妹姨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我家乐乐最喜欢去看沙雕,每天都要拉着我去,说要找沙雕里的小螃蟹。”

二十分钟后,三轮车停在一个小渔村的入口。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南沙渔村”西个红色的大字,石碑旁边种着几棵枇杷树,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枇杷,看起来格外。“这枇杷是村里的老树种,结的果子甜得很,你要是想吃,一会儿摘几个给你尝尝。”阿妹姨说着,把三轮车停在一棵枇杷树下,锁好车,领着陆帆往村里走。

渔村的路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石板上刻着浅浅的纹路,是海浪长期冲刷的痕迹。路两旁的房子都是典型的渔家院落,外墙用海泥和贝壳混合砌成,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米白色,屋顶铺着青灰色的瓦片,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和晒好的鱼鲞。有的院子门口摆着纺车,老奶奶坐在纺车前纺渔网;有的院子里传来“砰砰”的声音,是渔民在修补渔船;还有的院子里晒着海带和紫菜,像绿色和紫色的地毯铺在地上。

阿妹姨的家在村子中间,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一楼是厨房和客厅,二楼是卧室。院子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爬着绿色的藤蔓,开着白色的小花,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院门口挂着两串晒得金黄的鱼鲞,一串是黄鱼鲞,一串是带鱼鲞,风一吹,鱼鲞的干香就飘了过来,带着大海的咸鲜。院子里种着三棵枇杷树,枝叶繁茂,树下摆着一张青石桌和西个石凳,桌上放着一个刚编到一半的竹篮,竹条是淡绿色的,在阿妹姨手里轻轻一折就弯出好看的弧度。

“你先坐会儿,我去看看锅里的海鲜粥。”阿妹姨把鱼篓放进厨房,转身端来一杯茶水,杯子是粗陶的,上面印着一条简单的鱼纹,杯沿有些磨损,却洗得干干净净,“这是我家自己晒的海菜茶,用的是海边的石花菜,洗干净晒干,用开水泡五分钟就能喝,喝着有股大海的味道,解腻。”

陆帆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是浅褐色的,入口有淡淡的咸香,还带着一点海草的清冽,咽下去后,喉咙里留着一丝回甘。他环顾院子,发现墙上挂着不少老照片——有阿妹姨年轻时驾着小渔船的样子,她穿着蓝色的渔家裤,戴着斗笠,手里握着船桨,脸上带着笑容,背景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她和丈夫一起晒鱼鲞的场景,两人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竹竿,把鱼鲞挂在绳子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还有一张泛黄的黑白照,是阿妹姨小时候和父母在沙滩上的合影,照片里的沙滩白得晃眼,小阿妹姨手里拿着一个小海螺,笑得露出了牙齿。

“这些照片都是我家老头子拍的,他以前是村里的捕鱼能手,驾船的技术没人能比。”阿妹姨端着一碗海鲜粥从厨房出来,粥是奶白色的,冒着热气,里面浮着切碎的虾仁、瑶柱和青菜,香气顺着热气飘满整个院子,“他年轻时每天天不亮就出海,中午才回来,每次都能捕到满满一船鱼。后来年纪大了,风湿犯了,不能出海了,就帮着我晒鱼鲞、编竹篮。”

她把粥碗放在陆帆面前,递过一把勺子:“昨天刚捞的虾仁,活蹦乱跳的,早上五点我就起来熬粥,用的是柴火灶,熬了一个小时,米粒都煮开花了。你尝尝,不用放盐,瑶柱本身就有咸味,虾仁鲜得很。”

陆帆接过勺子,舀了一口粥。粥熬得很稠,米粒己经煮得软烂,入口即化,虾仁嫩得一抿就化,带着淡淡的甜,瑶柱的咸香和青菜的清甜融在一起,没有一点腥味,只有纯粹的鲜。他忍不住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那是大海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是阿妹姨早起熬粥的心意,温暖又踏实。

“阿妹姨,这粥也太好吃了!比我在沈家门吃的海鲜粥还鲜。”陆帆睁开眼睛,忍不住赞叹,“您熬粥的手艺也太好了吧!”

“那是自然!”阿妹姨笑得眼睛都眯了,坐在陆帆对面,给自己也盛了一碗粥,“我们渔家煮海鲜,讲究的就是‘趁鲜’——鱼要刚靠岸的,虾要刚捞上来的,煮的时候火候要够,调料要少。就像这粥,虾仁要是放久了,就不鲜了;粥要是熬得时间不够,米粒就不开花,不稠。”她舀了一口粥,继续说,“以前我家老头子出海回来,就爱喝我熬的海鲜粥,他说喝一碗粥,浑身的累都散了。”

正说着,院子里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跑了进来,穿着蓝色的小背心和白色的短裤,脚上踩着一双红色的塑料凉鞋,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贝壳,嚷嚷着:“奶奶,奶奶,我捡了个大贝壳,能吹出声!你快听听!”

小男孩跑得满头大汗,额头上的刘海都湿了,贴在皮肤上。阿妹姨连忙起身,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帮小男孩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疼爱:“慢点跑,别摔着!你看你,满头大汗的,一会儿该感冒了。”

“我不冷!”小男孩仰起头,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奶奶,你看这个贝壳,是我在南沙捡的,比上次那个还大,能吹出声呢!”他把贝壳凑到嘴边,深吸一口气,轻轻一吹,果然发出“呜呜”的低沉声响,像海风穿过礁石的声音,带着淡淡的悠远。

“这是我孙子,叫乐乐,放暑假来我这儿玩,每天都要去沙滩上捡贝壳、抓小螃蟹,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回家。”阿妹姨摸了摸乐乐的头,笑着对陆帆说,“他爸妈在舟山市区上班,平时没时间照顾他,暑假就把他送来我这儿,让他跟着我体验体验渔家生活。”

乐乐看见陆帆,有点害羞地躲到阿妹姨身后,偷偷探出头看他手里的相机,眼睛亮晶晶的,像海边的星星。陆帆笑着把相机递过去:“要不要看看我拍的照片?有普陀山的海,还有沈家门的夜排档,里面还有一个卖海鲜的王爷爷,你认识吗?”

乐乐眼睛一亮,连忙接过相机,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像捧着宝贝一样。他用小手指着屏幕,慢慢滑动,看到普陀山的照片时,他说:“我去过普陀山,去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还吃了素斋,里面的豆腐好好吃!”看到沈家门夜排档的照片时,他突然指着屏幕里的王大叔,兴奋地喊起来:“这个爷爷我认识!上次我和奶奶去沈家门,他还给了我一只小螃蟹呢!那只小螃蟹是青色的,我养了好几天,后来它跑了,我还哭了好久。”

“可不是嘛,王师傅是个实在人,我们渔民都认识他。”阿妹姨笑着说,摸了摸乐乐的头,“他每次去沈家门,都要给乐乐带小螃蟹,乐乐也喜欢他,总问我什么时候再去沈家门。”她转向陆帆,“今天上午没什么事,我带你去南沙赶海,乐乐也一起去,他知道哪里能捡到好看的贝壳,哪里有花蛤,哪里的小螃蟹最多。”

陆帆连忙答应,心里满是期待。他早就听说朱家尖的赶海是当地特色,能亲手从沙滩上挖出海货,再看着这些海货变成餐桌上的美食,想想都觉得有趣。

吃过早饭,阿妹姨从屋里拿出两个竹编的小篮子和两把小铲子。竹篮子是她自己编的,小巧玲珑,上面编着鱼纹和海浪纹;小铲子是铁制的,铲头磨得很亮,手柄上缠着蓝色的布条,防滑又舒服。“这铲子是我家老头子特意给我做的,赶海用着方便,不费力气。”阿妹姨把小篮子和小铲子递给陆帆,“你第一次赶海,可能不太会,我教你,很简单的。”

乐乐也从屋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小网兜和一个透明的塑料瓶,网兜是他妈妈给他买的,专门用来装小螃蟹;塑料瓶里装着半瓶海水,里面放着几只他昨天捡到的小海螺。“哥哥,我这个网兜可厉害了,能抓到好多小螃蟹!”他举起网兜,得意地说,“一会儿我帮你抓小螃蟹,我们比赛谁抓的多!”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