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语 > 第50章 高铁上的回望 烟雨江南后会有期(第1页)

第50章 高铁上的回望 烟雨江南后会有期(第1页)

高铁驶出杭州东站的那一刻,陆帆正趴在小桌板上,指尖轻轻划过浙江篇笔记本的扉页。这笔记本他用了两个多月,封面的松阳竹叶边缘己经磨出了毛边,叶脉却依旧清晰,像用墨笔细细描过一遍。指尖能摸到叶片上细微的纹路,那是去年春天松阴溪畔的风留下的痕迹——当时他蹲在李阿婆家门口的石阶上,看着阿婆摘竹叶,竹叶落在笔记本上,带着露水的重量,压出了这道印子。

窗外的阳光突然被云层遮住,淡灰色的影子像一层薄纱,刚好盖在笔记本里夹着的照片上。那是松阳杨家堂村的清晨,夯土房在晨光里泛着暖黄,像撒了层碎金。李阿婆坐在门槛上揉面,竹篮里的南烛叶堆得像小山,叶尖还沾着露水,亮晶晶的。阿婆的白发上别着一朵小小的茶花,是她孙女给她摘的,粉色的花瓣在晨光里透着点透明。陆帆盯着照片,仿佛还能闻到当时空气中的味道——有南烛叶的清苦,有糯米的甜香,还有阿婆身上的皂角味,是她用自己熬的皂角水洗衣裳留下的。

“小伙子,还在看照片呢?”邻座的老奶奶突然凑过来看了一眼,声音像浸了温水的棉线,软乎乎的。她手里捏着半个剥好的橘子,橘子皮放在手边的塑料袋里,是淡橙色的,还带着新鲜的果霜。老奶奶穿着一件藏青色的斜襟棉袄,袖口缝着块米白色的补丁,是她自己缝的,针脚歪歪扭扭,却很整齐。她的头发全白了,用一根银色的发簪挽着,发簪的末端磨得发亮,是戴了几十年的老物件。

陆帆抬头笑了笑,把笔记本往中间推了推,方便老奶奶看得更清楚。笔记本的纸页有点薄,因为经常翻,边缘己经卷了,像波浪一样。“是啊奶奶,上个月刚去的松阳,”他指着照片里的李阿婆,“这位阿婆教我做乌米饭,用南烛叶泡糯米,要泡整整一夜,第二天蒸出来是黑色的,咬一口,里面有豆沙馅,甜丝丝的,还带着点草木香。”

“可不是嘛,”老奶奶接过话茬,把一瓣橘子递到他手里。橘子是临海涌泉蜜橘,瓣瓣分明,橘肉里的汁水像要溢出来,带着点体温——老奶奶的手暖,捏了一会儿,橘子也跟着暖了。“我年轻的时候去松阳,住的是老乡家的土坯房,屋顶是茅草铺的,晚上睡觉能听到山上的鸟叫,是斑鸠,‘咕咕’的,特别清楚。老乡给我煮了碗乌米饭,加了点白糖,盛在粗瓷碗里,碗边有个小缺口,”老奶奶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点了点,指腹划过夯土房的墙面,“你看这夯土房,跟我那时候住的一模一样,墙面上还有小孩子画的粉笔印,是歪歪扭扭的小鸭子。现在多了些游客,门口摆了卖纪念品的小摊,热闹多了,不过那股子草木香,应该还在吧?”

陆帆接过橘子,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带着点微酸,像极了在台州紫阳古街吃的橘子糖。那是个雨天,他从临海古城墙下来,雨下得密,像牛毛一样,他缩在一家卖糖的老奶奶的雨棚下躲雨。雨棚是蓝色的塑料布,上面印着“临海蜜橘”的广告,字己经褪色了,边角卷了起来,风一吹,“哗啦哗啦”响。青石板路上的积水倒映着路边的红灯笼,是暖红色的,像撒了一地的小灯笼。

卖糖的老奶奶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摇着蒲扇,扇面上画着一朵荷花,己经磨得看不清了。她的手上戴着一只银镯子,是老银,表面有细密的纹路,是几十年戴出来的包浆。看到陆帆站在雨里,老奶奶从玻璃罐里抓了两颗橘子糖,递给他:“小伙子,吃颗糖,甜的能解乏。”银镯子“叮”地响了一声,是碰到玻璃罐的声音。橘子糖用橘红色的油纸包着,上面印着小小的橘子图案,纸角有点卷,陆帆捏在手里,能感觉到糖是硬的,棱角分明。

“那时候的橘子糖,跟这个蜜橘一个味,”陆帆嚼着橘子,跟老奶奶说,“放在嘴里,先是硬的,慢慢化了,里面有橘子的果肉颗粒,嚼起来咯吱咯吱响,能甜好一会儿。雨棚上的水珠‘滴答滴答’落在青石板上,混着糖纸的脆响,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声音。”

老奶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菊花。“可不是嘛,以前的糖,都是真材实料,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添加剂。”她又剥了一瓣橘子,放进嘴里,慢慢嚼着,“我年轻的时候,在杭州江城路住,门口就有个卖糖的小摊,跟你说的这个差不多,也是用玻璃罐装着,里面有橘子糖、薄荷糖、花生糖,我每天放学都要去买一颗,五分钱一颗,能高兴一晚上。”

高铁匀速前进,窗外的景色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一点点变了模样。杭州城里的高楼渐渐矮了下去,变成了低矮的民居,白墙黑瓦,屋顶上晒着被子,是淡蓝色的,被风吹得鼓鼓的,像小帆一样。再往后,就是成片的农田,绿色的小麦刚没过脚踝,麦叶上还沾着露水,阳光一照,亮晶晶的。黄色的油菜花像撒在绿布上的碎金,一片连着一片,看不到边。田埂上开着紫色的紫云英,小小的一朵,凑在一起,像紫色的地毯。

偶尔能看到几间白墙黑瓦的农舍,屋顶上晒着腊肉,是绍兴的酱腊肉,颜色是深棕色的,油珠顺着肉的纹路往下滴,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晕开一小片油痕。农舍的门口摆着竹篮,里面装着刚腌好的雪里蕻,是做宁波咸齑的原料,绿色的菜叶上还沾着盐粒,透着股咸鲜气。远处的田埂上,有农民在插秧,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蓑衣是棕褐色的,己经用了很多年,边缘磨得毛糙了。农民弯腰插秧的动作很熟练,一行行,整整齐齐,像用尺子量过一样。

“你看那片河塘,”老奶奶突然指着窗外,声音里带着点兴奋。她的手指有点弯,指甲盖是淡褐色的,指尖沾了点橘络,“跟东钱湖有点像吧?就是小了点。我那时候去东钱湖,坐的是小木船,船老大是个五十多岁的师傅,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老茧。他划着船,从荷田里摘了颗莲子,刚摘的,还带着点露水,递给我,说‘姑娘,尝尝,刚熟的,甜得很’。”

陆帆顺着老奶奶指的方向看去。河塘里的荷叶刚冒出尖,像一个个绿色的小拳头,紧紧地裹着,边缘带着点淡红色,是刚冒芽的颜色。水面上飘着几只鸭子,是白色的,“嘎嘎”地叫着,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水痕,像用笔画的曲线。河的尽头有一座小木桥,是用杉木做的,桥板上有很多小坑,是常年走出来的,桥边挂着个木牌,写着“禁止钓鱼”,字是用红漆写的,有点褪色了。

他想起在东钱湖的那个早上。雾还没散,像一层薄纱,把湖面盖得严严实实,只能看到身边的小船,远处的湖心岛完全看不见,像被雾吞了一样。陈师傅的小木船是深棕色的,船帮上刻着“东钱湖08号”,字己经模糊了,是用刀刻的,刻痕里还留着点木屑。陈师傅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褂子,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晒黑的胳膊,胳膊上有一道浅褐色的疤痕,是年轻时划船碰到礁石留下的。

他划着船桨,“哗啦哗啦”地拨开湖水,从湖中心的荷田里摘了片最大的荷叶,递到陆帆手里。荷叶上的露珠“滴答”落在他的手背上,凉丝丝的,像小珠子一样。荷叶的纹路里还夹着一根小小的荷梗,带着点刺,不小心碰到,会有点痒。“这荷叶干净,垫在碗底装螺蛳,不烫手,”陈师傅的声音有点哑,是常年在湖上风吹日晒的缘故,“我们东钱湖的螺蛳,都是清水里长的,没有泥腥味,煮的时候加一勺黄酒,香得很。”

陆帆把荷叶叠成方形,夹在笔记本里,现在翻开,还能闻到淡淡的荷香。他从帆布包里拿出书稿本,翻到第一页。浅灰色的布面封面摸起来像老棉麻,带着点粗糙的质感。第一页写满了关于浙江的文字,字迹不算工整,却很认真,墨水有些地方晕开了,是他喝银猴茶时不小心洒的,形成了一片浅黄色的茶渍,像一枚小小的叶子印章,印在“浙江”两个字旁边。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支大学时老师送的钢笔——笔杆是黑色的,漆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的金属,是银白色的。笔帽上刻着“知行合一”西个字,是老师用小刀刻的,笔画很深,摸起来有点硌手。他拧开笔帽,笔尖在空白处写了句:“三月的江南,是雨棚下的橘子糖,糖纸里裹着紫阳古街的雨;是荷叶上的螺蛳汤,汤里飘着东钱湖的雾;是阿婆手里的乌米饭,饭里藏着松阳的草木香,每一口都是温柔。”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的声音混着高铁的轻微震动,像在给江南的回忆配乐。稿纸是米黄色的,有点薄,墨水洇了一点,在字的边缘形成了淡淡的晕影,像给文字镶了层边。陆帆写完,把钢笔帽拧好,放在书稿本上,笔帽反射着窗外的光,亮晶晶的。

“小伙子,你这是要去南京做什么呀?”老奶奶又问,手里开始剥另一颗橘子。这颗橘子比刚才那颗小一点,皮更薄,剥的时候更容易,橘络很少,几乎是透明的。老奶奶剥橘子的动作很慢,手指小心翼翼地避开橘肉,怕把汁水挤出来。

“去拍美食视频,写一本书,”陆帆指了指书稿本,“把全国的好吃的都记下来,也记下来遇到的人,像张叔、王阿婆,还有照片里的这位李阿婆。”他从帆布包里拿出张叔给的甜面酱罐,放在小桌板上。罐子是透明的玻璃罐,上面贴着一张白色的标签,是张叔用毛笔写的“张记甜面酱”,字有点歪,却很有力,标签的边角用透明胶贴了一下,防止掉下来。

陆帆晃了晃罐子,里面的甜面酱“沙沙”响——酱很稠,能看到完整的黄豆颗粒,是张叔熬酱时特意留的,说“有颗粒才香”。“这是杭州江城路巷子里张叔给的,他卖葱包桧三十年了,”陆帆指着罐子,“他说我到了南京,要是想吃葱包桧,就买张春饼,炸根油条,自己压一压,抹点这个酱,跟他摊子上的一个味。张叔的甜面酱,是用萧山的黄豆熬的,加了绍兴黄酒和老冰糖,熬了两个小时,熬的时候要不停搅,不然会糊。”

“张记的葱包桧我知道!”老奶奶眼睛一亮,声音提高了点,“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去吃,那时候张叔还是个小伙子,二十多岁,擀春饼的手艺就好得很。他的摊子是个木质推车,刷着红色的漆,上面挂着块木牌,写着‘张记葱包桧’,是他爹传给他的。”老奶奶笑着摇了摇头,手指轻轻敲了敲小桌板,“那时候的春饼,擀得比现在薄,能透光,裹着刚炸好的油条,油条是用菜籽油炸的,香得能飘半条街。我每次都要多要一勺甜面酱,张叔从不小气,舀得满满的,酱能从春饼里流出来,滴在手上,我都要舔干净。”

她顿了顿,眼神里带着点怀念:“现在老了,牙口不好了,咬不动那么脆的春饼了,只能想想那个味。有时候跟我儿子说,他还不信,说‘妈,现在的葱包桧也好吃’,他不知道,不一样的,那时候的酱,是真材实料熬的,没有添加剂,吃着放心。”

陆帆从帆布包里拿出王阿婆给的豆浆粉,递了一包给老奶奶。豆浆粉装在一个白色的棉布袋子里,上面印着“王阿婆豆浆”,是用红墨水印的,有点晕开了,像一朵小小的花。袋子的口用棉线系着,是活结,一拉就能打开。“这是巷口王阿婆给的,她的豆浆是石磨磨的,磨得细,没有渣,”陆帆说,“您到了南京,早上用开水冲一杯,跟现磨的一样,暖身子。阿婆说,冲的时候要先加一点温水搅匀,再加热水,不然会结块。”

老奶奶接过豆浆粉,手指捏了捏袋子,能感觉到里面的豆浆粉很细,像面粉一样。她小心地把袋子折了两折,放进随身的布包里。布包是深蓝色的,上面绣着一朵梅花,是她年轻时绣的,花瓣有点褪色了。布包的内袋里还放着一张老照片,是她二十多岁时在杭州西湖边拍的,穿着蓝色的连衣裙,扎着两条辫子,笑得很开心。“那太谢谢你了小伙子,”老奶奶的声音有点软,“我儿子在南京住,天天早上就知道吃包子,还是速冻的,我给他冲一杯豆浆,让他也尝尝杭州的味道,看看跟他买的那些速溶豆浆,是不是一个味。”

高铁突然穿过一座大桥,桥下的河水泛着淡绿色,像一条绸带绕在田野间。河水很清,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在游,是银白色的,一群一群,像小银子一样。桥的栏杆是灰色的,上面有行人走,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聊天,手里拿着刚买的糖葫芦,是红色的,一串一串,像小灯笼。

陆帆想起在舟山沈家门渔港看到的大海。那是个下午,阳光很好,深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渔船刚靠岸,渔民们扛着刚打捞的海鲜,喊着“卖梭子蟹咯!卖带鱼咯!”,声音洪亮,震得空气都在颤。梭子蟹是刚捞上来的,蟹壳是深蓝色的,上面有白色的斑点,爪子上还沾着海草,是绿色的。

他在一家小饭馆里点了一只梭子蟹,老板是个西十多岁的渔民,穿着橡胶围裙,手上沾着海水,他说“小伙子,这蟹是今天刚捞的,蒸着吃最鲜”。梭子蟹蒸好端上来,放在白色的瓷盘里,蟹壳己经变红了,掀开蟹壳,里面的蟹黄是橙红色的,像融化的黄油,流在盘子里,散着热气。陆帆用筷子夹了一块蟹黄,放进嘴里,鲜得他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一点腥味都没有,只有大海的咸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