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语 > 第44章 龙泉瓷韵黄粿里的山海匠心(第4页)

第44章 龙泉瓷韵黄粿里的山海匠心(第4页)

第二天早上,陆帆早早地就到了老吴的工作室。老吴的儿子吴磊己经在工作室里揉瓷土了,吴磊二十多岁,穿着和老吴一样的灰色工装,手上沾着瓷土,头发有点乱,却很精神。看到陆帆来了,吴磊笑着打招呼:“陆哥,你来得真早!我爸跟我说你要来做青瓷,我己经把瓷土揉好了,你首接拉坯就行。”

拉坯机在工作室的中间,旁边放着一盆水,水里泡着块抹布。吴磊把揉好的瓷土放在拉坯机上,瓷土是淡灰色的,很软,像橡皮泥,却比橡皮泥更有弹性。“这瓷土是我昨天揉的,揉了一个小时,揉到没有气泡,这样拉坯的时候才不会裂。”

老吴先给陆帆示范,他坐在拉坯机前,双手沾了点水,轻轻放在瓷土上,然后启动拉坯机,拉坯机慢慢转起来,速度是中速。老吴的双手很稳,拇指在内侧,食指在外侧,慢慢往上提,瓷土渐渐变成了圆柱形,然后他的手指往下按,瓷土中间出现了一个洞,慢慢变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

“拉坯要用力均匀,手指要稳,不能抖,不然做出来的碗会歪。手指的位置很重要,拇指在内侧控制碗的深度,食指在外侧控制碗的形状,要慢慢提,慢慢按,不能急。”老吴一边做一边说,动作很熟练,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个小小的青瓷碗,碗的形状很规整,碗口很圆,没有一点歪。

陆帆学着老吴的样子,坐在拉坯机前,双手沾了点水,放在瓷土上。他启动拉坯机,拉坯机慢慢转起来,他试着用手指往上提,可瓷土一点都不听话,要么往一边歪,要么中间的洞太大,做了好几次,都没做好,有的碗歪得像个月牙,有的碗底太胖,像个馒头。

“别急,慢慢来,第一次做都这样。”老吴在旁边鼓励他,“你想想做黄粿,阿婆捶黄粿要耐心,拉坯也要耐心,不能急。你试着把速度调慢一点,手指再稳一点,慢慢提,别用太大力。”

陆帆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一块瓷土,放在拉坯机上。这次他把拉坯机的速度调慢了,双手轻轻放在瓷土上,慢慢往上提,手指尽量保持稳定。瓷土渐渐变成了圆柱形,他试着用手指往下按,这次洞没有太大,也没有太歪,慢慢变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虽然有点歪,碗口也不是很圆,但是总算有了碗的形状。

“太好了!陆哥,你真棒!第一次做成这样己经很不错了!”吴磊在旁边鼓掌,眼睛里满是惊喜。

老吴也笑了,点了点头:“不错不错,有进步!这个碗虽然有点歪,但是很有灵气,比机器做的好看。接下来要上釉,不过上釉比较复杂,需要调釉、上釉、晾干,今天就先体验拉坯,等你下次来,我再教你上釉。”

陆帆看着自己做的小碗,虽然不完美,但是心里很开心,这是他第一次做青瓷,虽然做得不好,却很有成就感。他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片,发给蓝晓雨,配文:“晓雨,我做了个小瓷碗,虽然有点歪,但是吴叔说很有灵气!”

不一会儿,蓝晓雨就回复了:“哇!陆帆哥哥你好厉害!我第一次做的时候,捏坏了十几个才成,你比我厉害多了!”

中午,老吴留陆帆在家吃饭,老吴的妻子张阿姨做了一桌子菜,有清蒸石蛙、香菇焖鸡、笋干炒腊肉、炒时蔬,每道菜都用不同的青瓷盘装着,清蒸石蛙用的是梅子青釉的盘,香菇焖鸡用的是粉青釉的盘,笋干炒腊肉用的是卵白釉的盘,看起来特别好看,像艺术品一样。

“我们龙泉人,吃饭就喜欢用青瓷餐具,不仅好看,还健康,青瓷不含铅汞,用着放心。”张阿姨笑着说,给陆帆夹了一块石蛙肉,“你尝尝这个石蛙,是凤阳山的野生石蛙,肉质很嫩,和鸡肉一起炖,很补。”

陆帆尝了一口石蛙肉,肉质果然很嫩,比鸡肉还嫩,汤很鲜,带着点香菇的香,特别好喝。“张阿姨,您这菜做得真好,和吴叔的青瓷一样,都是精品!”

“哈哈,你这小伙子会说话!”张阿姨笑得很开心,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我做的菜都是家常便饭,哪有吴叔的青瓷好,吴叔的青瓷才是真本事,做了几十年了,不容易。”

下午,老吴带陆帆去大窑龙泉窑遗址。遗址在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是宋代龙泉窑的核心产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门口有个石碑,上面刻着“大窑龙泉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石碑旁边还有个简介牌,介绍了遗址的历史和规模。

走进遗址,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片的瓷片,散落在地上,有的瓷片上还能看到清晰的釉色,有的是粉青,有的是梅子青,还有的是卵白釉。瓷片的形状各异,有的是碗底,有的是碗沿,有的是瓶身,能看出当年的瓷器形状。

远处有一座龙窑,依山而建,像一条巨龙,窑身是泥土做的,己经有些破旧,窑口的砖块也有点松动,但是还能看出当年的规模。龙窑很长,大概有五十多米,窑身有很多个窑门,是用来装瓷器和添柴的。

“这就是龙窑,宋代的时候,我们龙泉人就是用这样的龙窑烧瓷。”老吴指着龙窑,慢慢说,声音里带着点敬畏,“龙窑很长,有的有几十米,烧瓷的时候,从窑头点火,火顺着窑身往窑尾烧,温度能达到1300度以上。以前烧瓷,要很多人一起,有的添柴,有的看火,有的搬瓷器,很辛苦。烧一窑瓷,要三天三夜,不能停火,还要有人守在窑边,随时调整火候。”

陆帆蹲下来,捡起一块瓷片,瓷片上的釉色是梅子青的,虽然碎了,但是釉色还是很亮,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吴叔,这些瓷片都是宋代的吗?”

“对,有的是宋代的,有的是元代的,这里以前是龙泉窑最兴盛的地方,有几十座龙窑,每天都在烧瓷,瓷器烧好后,用竹筐装着,通过瓯江运到温州,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国外,比如日本、韩国、东南亚,还有欧洲。”老吴顿了顿,眼神里带着点自豪,“那时候,国外的人用我们龙泉的青瓷装食物,我们龙泉的美食也跟着瓷器一起,传到了国外,这就是文化的交流。你想啊,几百年前,外国人用我们龙泉的青瓷碗装着他们的食物,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美好。”

陆帆拿出笔记本,把老吴的话记下来,心里对龙泉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想起在缙云,老李师傅坚守着烧饼的手艺,每天凌晨就起床生火;在景宁,蓝奶奶传承着乌米饭的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做给家人吃;在龙泉,老吴和吴磊又在守护着青瓷的匠心,用双手捏出一个个精美的青瓷作品。这些看似平凡的手艺人,用自己的坚持,守护着传统文化,也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味道。

傍晚,陆帆准备离开龙泉,前往丽水的下一个地方——松阳。老吴和吴磊送他到车站,老吴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青瓷茶杯,茶杯是粉青釉的,杯身上刻着简化的兰草纹,杯口很圆,杯底有个小小的“吴”字,是老吴的落款。

“这是我亲手做的,送给你,留个纪念。杯子虽然小,但是很实用,用来喝茶刚好。以后来龙泉,记得来找我,我带你吃更多好吃的,带你去更多好玩的地方。”老吴说,眼神里带着点不舍。

吴磊也给了陆帆一袋黄粿,黄粿用竹叶包着,绑着红绳,看起来很喜庆。“陆哥,这是我妈昨天刚做的,你带在路上吃,记得要加热,用蒸锅蒸五分钟就行,蘸红糖最好吃。要是凉了,也可以用煎锅煎一下,煎到表面金黄,也很好吃。”

陆帆接过茶杯和黄粿,心里暖暖的,眼眶有点红。他用力点头:“谢谢吴叔,谢谢吴磊,我一定会再来的,下次来,我还要学上釉,还要吃阿婆的黄粿,还要吃陈老板的溪鱼。”

班车缓缓驶出龙泉,陆帆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青瓷雕塑渐渐变小,看着青瓷巷的白墙黑瓦渐渐消失,心里满是不舍。他打开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受,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深深的痕迹:

“龙泉的味道,是黄粿的Q,是青瓷的润,是溪鱼的鲜,更是匠人的心。

黄粿要三蒸三捶,捶得越久越Q;青瓷要三烧三釉,烧得越久越润。这两种看似不一样的东西,却有着一样的匠心——都要麻烦,都要耐心,都要用心。周阿婆捶黄粿时,手臂上的青筋;吴叔烧青瓷时,窑边的守候;陈老板蒸溪鱼时,对火候的把控,都是匠心,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青瓷博物馆里的宋代瓷碗,釉色温润,像岁月的沉淀;大窑遗址的瓷片,虽然破碎,却藏着历史的辉煌。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是遗址里的残片,而是阿婆手里的木槌,是吴叔手里的瓷土,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我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今天在首播里,有粉丝问我,为什么喜欢记录这些食物和手艺人?其实我想记录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食物背后的人,是人的故事,是人的匠心。因为这些人,这些匠心,才是传统文化的根,才是我们民族的魂。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好吃的食物,就没有这些精美的瓷器,就没有这些动人的故事。

离开龙泉,心里满是不舍。不舍阿婆的黄粿,不舍吴叔的青瓷,不舍凤阳山的溪鱼,更不舍这里的人。这里的人,像龙泉的山水一样,温润、真诚、热情,让人难忘。

下一站,松阳。听说松阳有沙擂,有灰汁糕,还有古村落里的老味道,我期待着,期待着在松阳,遇到更多可爱的人,听到更多动人的故事,尝到更多地道的味道,记录更多关于匠心和热爱的故事。”

陆帆合上笔记本,看着窗外的林海,阳光透过树叶洒进来,像撒了一层碎金。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青瓷茶杯,杯壁还有点凉,像龙泉的溪水,像景宁的晨雾,像浙南的山水,清清爽爽,却又带着点温软,让人难忘。班车继续往前开,载着他,驶向新的旅程,也载着他对龙泉的记忆,驶向更远的地方。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