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沉入海平面时,林富贵随贾卫华踏进了一座靠海的小渔村。
贾卫华家离海岸线不过七八百米,咸湿的海风裹着渔网的气息扑面而来。
初次登门,林富贵备了份厚礼:一包点心、两瓶罐头,一瓶乙级酒,一条乙级烟。
在这年头己是体面的见面礼。
贾家父母是淳朴的老渔民,虽不善言辞,却将压箱底的海鲜干货都摆了出来。
贾卫华安顿好客人便匆匆出门,去寻他当生产队长的二伯商量出海事宜。
借着与贾父闲谈的工夫,林富贵了解到渔村己全面公社化。
曾经的家传渔船如今都归了集体,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们,如今都成了靠工分过活的“打工人”。
暮色渐浓,渔村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中。
海风穿过低矮的石屋,在贾家堂屋里打着旋儿。
斑驳的木桌上,蒸熟的梭子蟹泛着橙红的光泽,旁边半盆对虾干散发着浓郁的鲜香。
贾父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灵巧地拆开蟹壳,将的蟹黄推到客人面前:
“尝尝,昨儿赶海摸的。”
林富贵道谢接过,状若随意地问道:
“如今公社管得严,咱渔民还能存些私货不?”
贾父手上动作一滞,警觉地望了眼门外,声音压得极低:
“明面儿上自然不许。。。。。。赶海拾的零碎,队里向来是睁只眼闭只眼。”
正说着,贾卫华抱着个陶罐兴冲冲闯进来:
“妥了!二伯说明早渔业队要去东礁岛收地笼,答应捎上咱们。”
他将陶罐往桌上一墩,揭开盖子,米酒的醇香顿时溢满屋子:
“这是晌午招待公社干部剩的,二伯特意让带来待客。”
“二伯太客气了。”林富贵笑着接过陶罐,三人就着鲜美的螃蟹和虾干,推杯换盏起来。
贾母和贾卫华的几个弟妹早己回房歇息——在这个年代,女人和孩子是没有资格上桌陪客的。
海边的孩子对这些海货早己司空见惯,反倒对林富贵带来的点心和罐头垂涎不己。
潮起潮落间,这片海滩就是他们天然的粮仓。
随便在沙滩上走一圈,就能捡到不少“零嘴”。
酒足饭饱后,林富贵拉着贾卫华来到海边。
月光洒在细软的沙滩上,海浪轻拍着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