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使:嘿!赵匡胤,你家夫人来看你来了(三)
显德八年秋,洛阳城的夜露比白日凉了三分。监狱长罗小宁攥着写满字的纸笺,快步穿过宫前的朱雀大街,靴底踏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夜雾。方才从监狱出来时,他特意让随从把赵匡胤的护腕和绢帕一并带来——这两样东西比任何言语都实在,能让太后看清那犯人的心思。
宫门侍卫见他腰间挂着“提点牢狱”的铜牌,又听闻是连夜求见,虽有迟疑,还是引着他往长乐宫走。廊下的宫灯映着他的影子,忽长忽短,纸笺在袖中被他攥得发皱,上面“赵匡胤愿认罪发配”“众犯请随从军”的字迹,像是烧着他的手心。
“罗大人稍候,容奴婢通禀。”宫女撩开长乐宫的珠帘,殿内烛火通明,隐约能听见符太后批阅奏折的翻动声。罗小宁站在殿外,能看见窗纸上太后的身影——她比半年前清瘦了些,背影却依旧挺首,握着朱笔的手,没半分动摇。
不多时,珠帘“哗啦”作响,宫女轻声道:“太后请您进去。”
罗小宁深吸一口气,迈步进殿。殿内暖意融融,香炉里燃着安神的沉香,符太后坐在御案后,面前摊着几份奏折,十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坐在侧旁的小凳上,手里捧着本《论语》,眼神却有些困倦。
“臣罗小宁,叩见太后,叩见陛下。”罗小宁跪下行礼,声音恭敬,“深夜叨扰,实属事出紧急,还望太后恕罪。”
符太后放下朱笔,指尖在案上轻轻敲了敲,目光落在他身上:“罗大人连夜入宫,想必是监狱里出了要紧事?”她说话时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让罗小宁心里更添了几分紧张。
“回太后,是赵匡胤之事。”罗小宁抬头,从袖中取出纸笺,双手奉上,“今日午后,赵匡胤之妻鲁氏携二女探监,过后赵匡胤突然提出愿认罪,还说……还说愿发配边疆从军,只求能与家人团聚。”
这话一出,御案后的符太后眉头倏地皱起,端着茶盏的手顿了顿,茶盏与杯托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侧旁的柴宗训也抬起头,小脸上满是疑惑——他虽年幼,却也听过“赵匡胤”这个名字,知道是当初“黄袍加身”夺了后周天下的人。
“认罪?发配边疆?”符太后的声音冷了下来,眼神里闪过一丝怒意,“他赵匡胤当初敢反,敢废周建宋,如今倒肯认罪了?莫不是又在耍什么花招,想借着发配的由头,出去后再招兵买马,卷土重来?”
罗小宁连忙磕头:“太后明鉴!臣起初也有此顾虑,可赵匡胤态度恳切,还说若出去后有二心,任凭太后处置。臣还带来了他女儿给他缝的护腕,还有另一个女儿绣的绢帕,都是今日鲁氏带去的,赵匡胤视若珍宝,想来是真的念着家人,没了反心。”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护腕和绢帕,双手递到案前。宫女上前接过,呈给符太后。符太后拿起护腕,指尖抚过上面歪扭的小马绣样,又展开绢帕,“平安”二字的针脚细密,边角还沾着点未洗去的泪痕。她沉默片刻,眼神里的怒意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沉思。
殿内静了下来,只有烛火“噼啪”作响。柴宗训看着符太后的神色,小声问道:“皇祖母,那赵匡胤真的不会再反了吗?若是放他出去,会不会又害了百姓?”
符太后摸了摸他的头,语气柔和了些:“陛下放心,皇祖母不会轻易做决定。”她转向罗小宁,声音又恢复了之前的平静,“除了赵匡胤,还有其他人求着发配从军?”
“是。”罗小宁连忙回话,“赵匡胤喊出愿发配后,监狱里其他犯人也跟着附和,有个张屠户,家里有两个孩子等着上学;还有个李秀才,读过兵书,说能给军队记账。这些人大多是因战乱没了活路,才犯了些小罪,若是能发配边疆,既能给朝廷添些兵力,也能让他们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符太后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划着,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显德八年的后周,边疆并不安稳,辽人时常南下侵扰,边境守军虽奋力抵抗,却也缺兵少将。若是能将这些犯人发配从军,既能解决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又能补充边疆兵力,倒也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可她心里还是有顾虑——赵匡胤毕竟当过皇帝,号召力非同一般,若是放他出去,哪怕他自己没反心,也难保不会有人借着他的名头闹事。还有那些犯人,若是到了边疆后反悔,联合起来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太后,”罗小宁见她沉思,又补充道,“臣愿立下军令状,若是这些人出去后闹事,臣甘受责罚,以死谢罪!”
符太后收回目光,看着罗小宁,摇了摇头:“此事不必你立军令状。赵匡胤之事非同小可,牵扯甚广,不是我一人能定的。”她顿了顿,语气坚定,“明日早朝,我会将此事告知众臣,让大家一同商议。你今日先回去,好生看着赵匡胤等人,别让他们在监狱里闹事,也别让其他人欺负他们。”
罗小宁心里一松,连忙磕头:“谢太后!臣遵旨!臣定会看好他们,绝不让他们出半分差错!”
“嗯。”符太后点了点头,又拿起那护腕,看了一眼,递给宫女,“把这两样东西还给罗大人,让他还给赵匡胤——就说我知道他的心思了,让他安心等消息。”
“是。”宫女接过护腕和绢帕,递给罗小宁。
罗小宁接过东西,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又磕了个头:“臣告退,祝太后、陛下安寝。”
说完,他起身退出殿外,珠帘在他身后缓缓落下。走出长乐宫时,夜露更重了,他却觉得心里轻快了不少——太后虽没立刻答应,却也没拒绝,还让他把东西还给赵匡胤,这己是最好的结果。
他快步往宫外走,靴底踏过青石板路,心里盘算着明日早朝的情景。众臣会不会同意?会不会有人反对放赵匡胤出去?他不知道,却只能盼着众臣能以大局为重,给那些犯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给赵匡胤一个回家的机会。
回到监狱时,己是深夜。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狱卒巡逻的脚步声。罗小宁径首往赵匡胤的牢房走去,远远就看见牢房里还亮着一盏小油灯——赵匡胤没睡,正坐在地上,借着微弱的灯光,看着手里的里衣。
“赵匡胤。”罗小宁站在牢门外,轻声喊了一声。
赵匡胤猛地抬头,看见是他,连忙站起来,快步走到牢门前,眼里满是期待:“罗大人,您回来了!太后……太后怎么说?”
罗小宁从怀里取出护腕和绢帕,从牢门的缝隙递进去:“太后让我把这个还给你,还说知道你的心思了,让你安心等消息。明日早朝,她会把你愿认罪发配的事告知众臣,让大家一同商议。”
赵匡胤接过护腕和绢帕,紧紧抱在怀里,眼眶瞬间就红了。他哽咽着说:“谢谢大人……谢谢太后……我一定安心等消息,绝不给大人添麻烦!”
“嗯。”罗小宁点了点头,看着他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有些感慨,“你好好休息吧,明日有了消息,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
“是!谢谢大人!”赵匡胤连连点头,看着罗小宁的眼神里满是感激。
罗小宁没再多说,转身往值班室走。走到走廊拐角时,他回头看了一眼赵匡胤的牢房,油灯的光映着他的身影,他正小心翼翼地把护腕和绢帕铺在里衣上,像守护着稀世珍宝。
罗小宁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值班室。他知道,明日早朝,定会有一场激烈的争论,可他还是盼着,众臣能同意太后的想法,让那些想家的人,能有个回家的机会。
牢房里,赵匡胤坐在地上,借着微弱的灯光,一遍遍地看着护腕上的小马绣样,看着绢帕上的“平安”二字。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滴在护腕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却笑着,心里满是希望——太后知道他的心思了,明日早朝,众臣会不会同意?他能不能回家?
他不知道,却只能等。等明日的早朝,等众臣的商议结果,等一个回家的机会。
窗外的夜色渐渐淡了,天边泛起了一丝鱼肚白。新的一天来了,也带来了新的希望。赵匡胤抱着护腕和绢帕,靠在石壁上,闭上眼睛,心里默念着:鲁氏,玉燕,娥儿,娘,再等等我,我很快就能回家了。
走廊里,狱卒的脚步声又响了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监狱里的人们,也开始盼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