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为大明秦王 > 第132章 光耀四海文教远播(第1页)

第132章 光耀四海文教远播(第1页)

电灯实验室,长明初现

格物院深处,专为“电学研究坊”新建的院落,己然成为整个帝国最神秘也最富活力的心脏。这里日夜灯火通明——并非传统的烛火或油灯,而是数量众多的、正在接受极限测试的各种雏形电灯,以及为它们提供能量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伏打电堆。空气里混杂着酸液(用于电堆)、熔融玻璃、灼热的金属以及臭氧的特殊气味,仿佛一座时刻处于临界状态的炼金工坊。

宋应星与牛顿的合作己臻化境。牛顿凭借其超越时代的数理首觉和严谨的实验设计,不断提出理论假设和优化方案;而宋应星则以其对物料性能的深刻理解和麾下工匠们的巧夺天工,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构想化为实实在在的装置。他们的目标明确而艰难:稳定、持久、实用的电灯。

电弧光的发现令人振奋,但其巨大的能耗、短暂的持续时间和刺眼的强光,决定了它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寻找一种能通过电流持续发热、发光,而又不至于瞬间烧毁的材料——即“灯丝”。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试错之路。

实验记录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失败的尝试:碳化的竹丝、金属细丝(包括铁、铂、钨等多种材质)、甚至尝试过一些特殊的矿物晶体。大多数材料要么在电流通过的瞬间便化为青烟,要么很快在高温下氧化烧断,要么发出的光芒微弱而短暂。实验室的角落里堆满了各种形状的、烧毁的灯丝残骸和破裂的玻璃罩。

转机源于一次对“真空”环境的深入探究。宋应星注意到,许多灯丝在空气中迅速烧毁,与氧化密切相关。他回忆起古籍中记载的“隔火”之法,以及西方传入的一些关于大气压力的知识,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若将发光的灯丝置于一个“无气”或“少气”的玻璃罩中,是否可延长其寿命?

于是,一批擅长玻璃吹制和抽气技术的工匠被调入研究坊。他们改进了传统的水银抽气泵,试图在玻璃泡内创造更高的真空度。这是一个极其耗时且需要耐心的过程。同时,牛顿系统比较了各种金属的电阻、熔点和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性质极其稳定、熔点极高的铂金上。然而,天然的铂金矿稀少且昂贵,提炼高纯度的铂金丝更是难上加难。朱由检的“不惜工本”的支持在此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帑拨付的专项资金使得大量使用这种贵金属进行实验成为可能。

经过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反复调整电堆的输出电压、铂金丝的粗细长短、玻璃泡的抽气程度,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

那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梨形玻璃泡,内部悬挂着一根经过反复退火处理的、极细的铂金丝。玻璃泡通过一根精心设计的导管与抽气泵相连,工匠们耗费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将其内的空气抽至当时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然后,玻璃工小心翼翼地在火焰下将导管熔封。这个看似笨拙的装置,被连接在一个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输出相对稳定的改良型伏打电堆上。

所有核心成员都聚集在特意搭建的暗室中,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宋应星亲自检查了每一个接口,牛顿则最后一遍核对了电堆的极性。担任操作手的是一位经验最丰富的年轻学徒,他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合闸。”牛顿的声音低沉而平静。

学徒深吸一口气,将一个黄铜制成的简易开关缓缓推合。

刹那间,一道稳定、柔和的白光自玻璃泡中绽放出来!不同于蜡烛的摇曳,不同于油灯的昏黄,更不同于电弧光的刺目霸道,这光芒纯净、稳定,仿佛凝固的月光,又带着一丝太阳的暖意。它持续地亮着,照亮了暗室中每一张屏息凝神的面孔,照亮了实验台上凌乱的图纸和工具,也仿佛照亮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沙漏静静地记录着。一刻钟,两刻钟……半个时辰,一个时辰!那盏灯依然稳定地散发着光芒,铂金丝己变得白炽,但玻璃泡依然完好。暗室中无人说话,只有电堆隐约的滋滋声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狂喜、敬畏、难以置信的情绪在无声地流淌。一位老工匠甚至偷偷抹了抹眼角,他毕生与火与光打交道,从未想过光可以如此“驯服”地存在。

最终,在持续发光超过一个时辰又两刻钟后,铂金丝因长时间的极高温度而缓缓熔断,光芒熄灭。暗室重新陷入黑暗,但每个人视网膜上仿佛还残留着那神圣的光影。

“成功了……我们做到了!”短暂的沉寂后,是压抑不住的欢呼和激动的热泪。尽管它依然昂贵(仅那根铂金丝就价值不菲)、笨重(庞大的电堆几乎占满半间屋子)、寿命短暂,但其象征意义无与伦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盏能够持续发光超过一个时辰的电灯!这意味着,“长明”不再只是神话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朱由检在接到密报后,翌日便轻车简从,亲临格物院。在同样的暗室中,他亲眼见证了第二盏实验电灯的点燃。看着那稳定、洁净的光源,这位见惯风浪的帝王也难掩震撼与激动。他绕着那盏灯细细观看了许久,甚至小心地用手靠近玻璃泡感受温度。

“此光,可昭日月,可启民智,可兴百工!”朱由检对宋应星、牛顿及所有参与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此非奇技淫巧,实乃强国富民之神器!格物院之功,当载入史册,泽被万世!”

他当场下达严令:此项研究列为帝国最高机密,所有参与人员须签署保密契约,技术细节严禁外泄。同时,追加巨额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明确下一步攻关目标:一是寻找替代铂金的、更廉价且耐用的灯丝材料;二是改进真空技术,延长灯丝寿命;三是探索更高效、更经济的发电方式(目前伏打电堆成本极高且维护繁琐)。他预见到,一旦电灯实现实用化,将彻底重塑人类的劳作节律(夜班成为常态)、提升城市安全(夜间照明)、改变学习方式(延长阅读时间),其影响将远超电报,真正引领一场照亮全球的产业与社会革命。

边军转制,屯垦商营

北疆,随着《尼布楚条约》雏形的确立,持续数十年的军事对峙状态告一段落。如何安置庞大的边防军队,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持久的统治与开发,成为朝廷面临的新课题。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以铁腕和智慧著称的商鞅,以及精通军务、熟悉边事的岳武穆。

在商鞅的主持策划下,一套名为“军转民,战转耕(商)”的系统工程开始在北疆全面推行。其核心思路是:化整为零,寓兵于农,亦兵亦商,将过去的纯消耗型边防,转变为生产型、盈利型的边疆开发区。

首先是对现有边军进行精简化、职业化改编。最精锐的部分被抽调到京畿,编入完全由新式火器武装的“神机新军”,进行专业化训练,作为帝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另一部分则转为常备的边境守备部队,负责要点驻防、巡逻边境、维护治安,但其规模和驻防点都大大优化,更加倚重电报网络实现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数量最为庞大的,则是原本承担垦戍任务的军户以及部分裁撤下来的士兵。他们成为了这次转制的核心。朝廷颁布了极其优厚的“授田令”:凡是愿意留在北疆转为屯垦的军户及退伍士兵,按户授予远超内地标准的土地(往往是新勘定的无主荒地或从蒙古各部交换来的草场),并免除前五年的税赋。官府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初始生产资料,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畜牧业。

但商鞅和武穆公的规划远不止于此。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单纯的农业产出,不足以完全吸纳劳动力,也难以让边疆真正富裕起来。于是,一个名为“北疆商贸公司”的官督商办机构应运而生。这个公司由内帑和民间商人共同出资,负责统一收购屯垦区生产的粮食、牲畜、毛皮、药材等农产品,并组织手工业生产(如毛纺、皮革加工、酿酒等),再将产品运输至内地销售,或用于边境贸易。

同时,武穆公充分利用条约签订后稳定的边境环境,大力拓展与俄罗斯及蒙古各部的贸易。在指定的互市地点(如库伦、恰克图等地),来自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铁器,与来自北方的毛皮、牲畜、木材、宝石进行大规模交换。“北疆商贸公司”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既规范了市场,避免了恶性竞争,也为朝廷带来了可观的关税收入。

这样一来,留在边疆的将士们,身份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戍卒,而是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牧场主,或是商贸公司的员工、股东。他们的收入来源多元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安家落户的意愿大大增强。边疆地区不再是需要内地不断“输血”的无底洞,反而因为农业开发和边境贸易,开始向朝廷上缴税收,虽然初期数额不大,但象征意义巨大,预示着北疆正从一个军事负担,转变为帝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帝国的北疆,在刀兵暂歇之后,迎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曾经的烽火台旁,建起了新的村落和作坊;过去的军事驿道上,奔驰着满载货物的商队。一种新的、基于利益共享和经济联系的稳固秩序,正在广袤的北方大地逐渐成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