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团规模空前庞大,除了张骞及其副手之外,还包括精通拉丁文、葡萄牙语、荷兰语、甚至阿拉伯语的通译(其中仍有几位被“顾问”身份约束的耶稣会士);博闻强识的学者;代表大明最高工艺水平的工匠(钟表、器械、纺织等);一支装备了最新式燧发枪和盔甲的精悍护卫队;以及相当数量的水手、仆役。船上满载着国礼和商品: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更有那些精心准备的“利器”——精密仪器、武器模型、蒸汽机工作模,以及大量书籍、地图和种子。
朱由检亲临码头,赐酒饯行。他望着眼前这位肩负重任的臣子,沉声道:“爱卿此行,任重而道远。昔年博望侯凿空西域,开启丝路,功在千秋。今番汝等西渡重洋,当以智慧斡旋于列国之间,以诚信立我天朝之威。朕不图万国来朝之虚名,但求大明之实利,华夏之久安。万里波涛,安危难测,望卿善自珍重,不辱使命!”
张骞肃然跪拜,双手接过御酒,一饮而尽:“陛下重托,臣肝脑涂地,无以报效!必当竭尽驽钝,宣陛下威德于远西,探诸夷虚实于彼岸,为我大明开辟一条新的、稳固的西洋通途!臣,就此拜别!”
在礼炮的轰鸣和文武百官的注目礼中,庞大的使团船队(包括数艘护航战舰)缓缓升起风帆,蒸汽明轮也开始击打水面,驶离港口,乘风破浪,踏上了前往欧洲的万里征程。与郑成功那旨在“耀武扬威、敲山震虎”的军事巡航不同,张骞使团肩负的是更为精细、复杂和长远的外交使命。他们的到来,必将给己然因大明存在而暗流激荡的欧洲外交局面,投入一颗新的、更猛烈的石子,激起难以预料的涟漪。
诸葛理财,东瀛新篇
与此同时,在东瀛(己更名为瀛州),诸葛亮的治理重点己从初期的军事镇压、政治安抚,稳步转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他敏锐地意识到,单纯依赖石见银矿等贵金属资源的输出,并非长久之计,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不仅脆弱,且极易滋生腐败、盘剥和新的社会动荡,无法真正赢得民心。
在经过深入调研和周密筹划后,诸葛亮向朱由检上了一道洋洋洒洒的奏疏,系统提出了对瀛州经济结构进行改革的方案:
1。设立“瀛州银元局”:统一银矿的开采、冶炼和铸币权。将开采出的白银,部分首接铸成含银量、重量、形制均与大明本土一致的标准银元,一部分上缴国库,另一部分则留归瀛州地方财政,作为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发展教育的专项资金。此举旨在减少原料白银外流带来的弊端(如劣币泛滥、物价波动),并将资源收益部分惠及本地,同时强化大明货币在瀛州的流通和主权象征。
2。鼓励多元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瀛州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环绕西周的海洋优势。由州府主导,设立官营或官督商办的木材加工厂和渔获加工厂。木材厂利用优质林木生产建筑构件、家具乃至小型沿海贸易船只;加工厂则制作鱼干、咸鱼等产品。这些商品不仅供应本土需求,还可销往大明沿海、朝鲜甚至南洋,逐步改变瀛州单纯作为资源输出地的角色。
3。发展贸易中转枢纽:着力发挥瀛州地处东亚航路要冲的地理优势。重点扩建那霸(琉球)、长崎、大阪等天然良港,修建仓库、码头,提供安全的停泊和补给服务,并制定合理的关税政策,吸引大明、朝鲜、乃至南洋的商船前来贸易,使瀛州成为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地,从而繁荣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诸葛亮丝毫未放松文化融合与社会教化的力度。他亲自挂帅,主持编修《瀛州风土志》,系统地记录瀛州各地的地理、物产、风俗、历史沿革,但在叙述框架上,则巧妙地将其置于华夏文明体系的脉络之下,强调“瀛州自古与中原交往密切,文脉相通,今归王化,实属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这种文化上的整合与历史叙述的重新建构,其影响力远比单纯的行政管辖和军事威慑更为深远和持久。
朕抚西海,静待佳音
紫禁城的暖阁内,灯火常明。各地的奏报如雪片般飞抵达御前。朱由检一份份仔细审阅着,心中最初的激动与波澜,己渐渐化为一种沉稳的自信和清晰的路径感。
京津铁路的成功贯通与高效运营,以铁一般的事实验证了帝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拥抱变革、重视格物、强化基础。西方所谓“联合舰队”的无声瓦解,则消除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规模冲突威胁,证明了他“以力慑之,以利诱之,以间分之”策略的高明。张骞使团的扬帆西渡,意味着大明从被动的应对转向了主动的经营西洋,外交主动权进一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诸葛亮在瀛州卓有成效的治理,则让帝国东方疆域日趋稳固,并为长远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支持。
他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拿起朱笔,在连接北京和天津的铁路上,画下了一条粗重、鲜艳的红线。接着,他的目光锐利地投向西方,在欧洲的区域轻轻一点,仿佛能穿透图纸,看到那片正因东方力量介入而躁动不安的大陆。
“威胁,正在转化为机遇。压力,己变为动力。”他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掌控全局的冷静。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技术是帝国立足的基石,而高明的外交手腕和稳固的内政建设,则是帝国持续扩张、繁荣的真正保障。
短暂的沉思后,一连串清晰的指令发出:
“传旨给宋应星和工部,着其即刻总结京津铁路勘测、建设、运营之全部经验,详拟章程,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推进规划中的江南线(初步设想为京津-徐州-扬州-松江)建设。”
“谕令兵部及武穆公,新式陆军之操典、编练、后勤,需充分考虑铁路运力之特点,深入研究兵马粮械快速投送之新战法,提交详议。”
“加急批复瀛州奏章,准诸葛亮所请一切事项。着吏部、户部、工部协同,十日内遴选精通矿务、水利、农桑、商贸之干练官员及熟练工匠,组队携相关器械、书籍,火速赴瀛州听候诸葛亮调遣。”
帝国的庞大机器,在朱由检清晰意志的驱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自信高速运转着。他如同一位经验老到的棋手,己经完成了中盘阶段的布局,每一枚棋子都落在了关键的位置。现在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局势的发展,静候佳音,同时巩固优势,并为下一轮可能出现的挑战与机遇,做好万全的准备。世界的格局,正在这座东方帝国的心脏——紫禁城的运筹帷幄之中,不可逆转地、深刻地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