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他视为百年大计的根本。他不仅满足于在城镇设立社学,更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他下令选拔通晓汉倭两种语言、品行端正的读书人(包括一些归化的本地僧侣或学者),经过短期培训后,派往各乡村设立蒙学,所需经费部分由官府补贴,部分由村社自筹。他亲自审订并简化启蒙教材,强调“天下一家”、“华夷共主”的观念,将忠君(忠于大明皇帝)、爱国(认同大明)、孝悌、勤耕等儒家核心价值,用浅显的歌谣、故事形式呈现。他规定,蒙学孩童每日须诵读《圣谕广训》(朱由检根据朱元璋《教民榜文》精神编纂的简化版)摘要,使忠君观念从小扎根。
对于本地原有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势力,诸葛亮采取了极为高明且务实的“引而不破,潜移默化”策略。他并未像一些激进派官员建议的那样强行取缔神社寺庙,反而下令由官府出资,修缮了几处在本地颇有影响力的重要神社和寺院,但前提是:其祭祀活动中,必须加入对“大明皇帝陛下”的祝祷,祈求“皇风远播,国泰民安”;寺院方丈或神社神主,需定期向官府报告活动情况。同时,他鼓励甚至某种程度上“创造”一种说法:认为本地崇拜的某些神灵(如天照大神),实为华夏古圣先贤东渡所化,或与中华神灵有渊源,从文化根源上拉近双方距离。这种策略,既尊重了本地信仰,避免了激烈对抗,又巧妙地将中央王朝的权威植入了百姓的日常精神生活。
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诸葛亮的措施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他深知,真正长久的融合需要血缘的纽带。他颁布了《劝勉汉倭通婚令》,以官府名义,大力鼓励驻守的汉人士兵、迁来的汉人移民与愿意归化的本地女子通婚。对于此类通婚家庭,官府给予多项实惠:优先分配土地、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给予安家银两补助,并且明确规定,通婚所生子女,一经登记,即可录入大明户籍,享有与内地百姓完全同等的科举、仕进等一切权利。同时,法令也极其严厉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强迫婚姻,要求必须“两厢情愿,官媒作保”,违者严惩不贷,有效防止了通婚政策变成新的压迫工具,确保了融合能在相对健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这些措施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旧武士阶层中的顽固分子、部分思想保守的本地豪族,仍在暗中散布流言,甚至组织小规模的破坏活动。然而,诸葛亮以无比的耐心和智慧,一方面通过薛礼的军队维持着不容挑战的秩序,对任何实质性反抗坚决镇压;另一方面,他通过“诸葛公断”式的公正执法、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等实实在在的德政,不断赢得底层民众的拥护。一种新的、以大明为核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在这片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上缓慢而坚定地滋生、蔓延。通过脑海中的国运星图,朱由检能清晰地感受到,代表瀛州的光点,其颜色正从淡黄向稳定的明黄色转变,所提供的国运贡献也变得更加稳定、纯粹。
国策定调,远交近攻
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内,朱由检仔细阅读着郑成功从大西洋送回的最新奏报,以及通过锦衣卫、商会等多种渠道收集来的、关于欧洲各国反应的厚厚一摞情报。欧洲的分裂与混乱,既在他意料之中,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既定的策略。
在一次由内阁成员、兵部、礼部主要官员参加的高级御前会议上,朱由检综合各方信息,为帝国对西洋的战略定下了明确的基调。
他身着常服,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而有力:“众卿,近日西洋之情势,己渐明朗。郑成功奏报,葡都里斯本,见我旌旗,举国惶然,然其盟友,口惠而实不至。锦衣卫密报亦显示,欧罗巴诸国,貌合神离,各怀鬼胎。彼等惧我大明之强,虚张声势,欲联合以制我,然‘利’字当头,其盟必不稳固,犹如沙上筑塔。”
“故此,朕意己决:对西洋诸国,当秉持‘远交近攻’之古训,加以变通运用。核心在于: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使其无法聚力于我。”
他具体阐述道:“对其在东方之现有殖民地,如葡人窃据之澳门、荷人盘踞之南洋诸岛,我水师暂保持高压威慑态势,迫其严格遵守与我朝之约定(或新约),不得轻举妄动,但亦不必急于以武力收复,以免过早激化矛盾。此乃‘近’者之‘慑’。”
“对其欧罗巴本土,”朱由检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寰宇全图前,指向欧洲海岸,“则行‘远’者之‘交’与‘伐交’。郑成功舰队继续其航行扬威之举,然需谨记,以展示力量、收集情报为主,除非遭攻击,否则避免主动挑起大规模战端。此谓‘示之以威’。”
“同时,”他加重了语气,目光锐利地看向负责外交的礼部官员,“需辅之以‘诱之以利’、‘分之以隙’。可暗中遣派精干使者,或利用与我朝有贸易往来之可信商贾,尝试与荷兰、英吉利等与葡萄牙素有宿怨、利益不尽相同之国进行接触,探其口风。若其愿与我大明建立有限度的通商关系,承诺互不侵犯,甚至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我朝亦可酌情商议。务必使其所谓‘联盟’,从内部瓦解,无从聚力!”
这一套组合策略,清晰地展现了大明皇帝的战略眼光:既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又留下了灵活的外交回转空间;既维护了帝国的尊严和利益,又避免了陷入西处树敌、多线作战的困境。与会群臣大多心悦诚服,认为此策深得谋国之道,既能扬国威,又能保实利。内阁首辅领衔表示:“陛下圣明!如此刚柔并济之策,实乃老成谋国之道,臣等谨遵圣谕,即刻细化方略,分头施行。”
星辉再聚,博望侯归
夜深人静,朱由检独自在乾清宫西暖阁内,再次审视着脑海中的国运星图和西方传来的最新信息。他深知,制定出色的战略易,找到完美执行战略的人才难。尤其是对欧外交,需要的是超越寻常外交官的人物——需有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灵活的手腕、洞察人心的智慧,以及对陌生世界强大的适应和学习能力。现有的朝臣中,虽不乏忠贞干练之辈,但缺乏这种具有国际视野和纵横捭阖之能的大家。
他想到了那神秘的“帝国英魂系统”。近期,国运因郑成功扬威海外、诸葛亮稳定瀛州、国内铁路与国债顺利推进而持续增长,可用的国运点数己然相当充盈。他的心神沉入系统,光幕展开,那些闪耀着历史辉光的名字再次浮现。他的目光掠过一个个名垂青史的人杰,最终,停留在了一位以非凡的开拓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凿空万里”的功绩而著称的英魂之上——西汉博望侯,张骞。
“就是他了!”朱由检心意己定。他集中意念,选择了召唤。
刹那间,暖阁内似乎有星辉流转,一股来自西域大漠的苍茫与坚韧气息弥漫开来。光晕中,一个身影逐渐凝实。只见他身着汉使的旌节冠服,手持那根象征使命与尊严的节杖,面容饱经风霜却目光炯炯,虽显旅途劳顿,但眉宇间充满了不辱使命的坚毅和开阔的胸怀。正是两出西域,联通诸国,为汉朝打开西方世界的博望侯张骞!
张骞的虚影凝实,他环顾西周,目光最终落在身着龙袍的朱由检身上,略一沉吟,便己明了时空变换与使命所在。他整理衣冠,手持节杖,躬身下拜,声音洪亮而沉稳:“臣,张骞,奉召拜见陛下!”
“博望侯请起!”朱由检快步上前,亲自伸手虚扶,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激动与敬重,“卿乃凿空西域,功在千秋之国士!今时不同往日,然形势颇有相似之处。朕之大明,舰船利炮己通西洋,然西夷诸国,种族繁多,心思各异,其情之复杂,犹胜当年之西域诸国。朕欲行远交近攻之策,需一胆识超群、善于沟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使节,为我大明凿通这西洋的外交之路,宣示天朝威德,探知其国情虚实,分化其联盟,卿可愿再效驰驱,担此重任?”
张骞闻言,眼中顿时迸发出如同当年接受汉武帝出使月氏使命时的兴奋光芒。他再次躬身,节杖顿地,慨然应诺:“陛下!臣昔年跋涉万里,餐风露宿,屡遭困厄,所恃者,唯忠君报国之志,与联通西方之愿耳!今陛下志存高远,囊括西海,气魄更胜汉武!臣虽一缕残魂,亦愿效仿前人,再持节杖,为陛下,为我大明,探索这西洋之路!必竭尽驽钝,宣陛下之威德于异域,探番邦之虚实于囊中,使万国知我大明之盛!”
朱由检大喜过望,当即颁下口谕,授予张骞“大明西洋宣慰使”之职,全权负责对欧外交事宜,秩比二品。命其可于朝中、民间乃至归化西人中,精心挑选通晓语言、地理、律法之才为随员,并给予其一段时间,恶补当前世界格局、西方各国历史国情、礼仪风俗。张骞的降临,标志着大明对西方战略,从郑成功代表的军事威慑阶段,正式进入了更富技巧性、更为深远的外交博弈阶段。帝国的宏大棋局上,朱由检再次落下了一颗至关重要、可能改变未来走向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