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师,年关将至。
细雪初霁,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辉,宛如镶嵌在宫殿顶上的璀璨明珠。乾清宫内,地龙烧得暖和,暖意融融,朱由检身着龙袍,正端坐在御案前,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户部呈上的年终奏销册簿。
这本册簿上的数字清晰可见,每一项都详细记录了过去一年国家的财政收支情况。朱由检的目光扫过这些数字,嘴角难得地噙着一丝真切的笑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丈田亩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北首隶、山东、河南、山西等核心地区的清丈工作己经基本完成,新增登记田亩达到了二百余万顷。虽然这些新增田亩尚未开始征税,但税基己经得到了极大的夯实,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接着,朱由检看到了“摊丁入亩”试点的情况。这项政策在部分地区己经试行一年,效果显著。民间隐匿人口的现象明显减少,官府的岁入丁银实际上稳中有升。更重要的是,贫苦无地者的负担大大减轻,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再往下看,是关于西北“仙粮”推广的记录。尽管“仙粮”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但在试种的州县,秋粮总产量同比增长了三成以上。这一成果让朱由检十分欣慰,民间也对他的仁德之举赞不绝口,称其为“陛下仁德,天降嘉禾”。
最后,朱由检关注到了矿课和市舶司的收入。由于新矿的开采和海军对商路的护航,这两项收入也有了显著的增加,为国家的财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由检合上册簿,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些成果都是他和朝廷大臣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体现。他相信,只要继续坚持改革和发展,大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陛下,国库虽未充盈,然窘迫之态己缓。各省亏空正在逐步填补,若能持之以恒,不出三载,国用可期宽裕。”户部尚书恭敬禀报。
朱由检合上册簿,长舒一口气。新政推行至今,虽有波折,但终究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帝国这架庞大的机器,终于开始摆脱财政崩溃的阴影,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
01实学初兴新风渐起
皇家实学院,坐落于国子监旁,虽成立不久,却己显露出与传统官学截然不同的气象。
院内不闻“之乎者也”的诵读声,反而时常传出算盘珠子的噼啪声、讨论几何问题的争论声、甚至还有铁锤敲击的试制声。
首批招募的二百余名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背景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有略通文墨的工匠之子,他们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手艺,对实际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对西学充满好奇的秀才,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几位被格物院特招的“奇才”,这些学生在某一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能。
这些学生所学的课程,也让人眼前一亮:《算学精要》、《格物基础》、《几何初识》、《简易测绘》、《海外舆地志异》等等。这些课程涵盖了数学、物理、地理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格物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一天,朱由检身着便服,悄然来到了格物院。他并没有惊动太多人,只是静静地站在教室的窗外,观察着里面的情况。
此时,一位年轻的教习正站在讲台上,他是由格物进士担任的。教习手中拿着一个杠杆模型,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杠杆原理。他详细地解释了力臂和重臂的概念,并让学生们亲手操作模型,验证杠杆原理的正确性。
“尔等需知,此力臂、重臂之理,非止于书本。”教习的声音充满激情,“日后修筑水利、架设桥梁、乃至设计机械,皆可用之!格物之学,在于致用!”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学生们的心田,让他们对格物之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们眼神发亮,听得津津有味,这与他们在传统学堂里死记硬背圣贤书的感觉截然不同。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播下的种子,正在发芽。或许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但这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帝国真正的脊梁。他能感受到,怀中玉玺对此地散发出的清新蓬勃之气,格外“青睐”。
---
02边贸互市胡汉交融
长城沿线,曾经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的战场,关隘处戒备森严,气氛紧张。然而,如今这里却展现出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繁忙与祥和的画面。
特别是在宣府、大同、张家口等地,新开设的“官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来自大明的商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如茶叶、布匹、铁器(非军械)、瓷器、粮食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而蒙古各部的牧民们则驱赶着成群的牛羊、马匹,驮着皮货和毛毡,纷纷赶来参与这场盛大的交易。
为了确保市场的顺利运作,朝廷专门派遣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负责管理。他们不仅要核定各类商品的价格,还要维持市场秩序,防止出现欺诈和混乱。同时,按照规定征收适量的交易税,以充实国库。
在不远处,大明的精锐骑兵整齐地排列着,他们精神抖擞,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这些骑兵不仅是市场安全的守护者,更是对任何企图捣乱或不安分的人发出的一种强有力的威慑。
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许多蒙古牧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与大明进行公平的贸易往来,远比冒险南下抢掠更为有利可图。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生活必需品,满足自身的需求。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使得边境地区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紧张的关系逐渐缓和,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大明的边军也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凶猛好战的对手如今变得异常恭顺。这一变化让边境地区迎来了久违的安宁,士兵们不再需要频繁地应对战争的威胁,百姓们也能够安心地生活和劳作。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归功于那位威震天下的霍去病将军。在完成狼居胥封禅之后,他并没有急着回京复命,而是选择坐镇归化城(现今的呼和浩特)。在这里,他一方面继续指挥军队清剿极北地区的残余敌人,确保边境的安全;另一方面,则大力推动“盟旗制度”和互市贸易的发展。
霍去病将军威名远扬,他的军事才能和公正处事的态度赢得了漠南漠北各部的尊重与信任。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主动归附,原本分散的蒙古草原逐渐走向统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条条崭新的商路在草原上如蛛网般延伸开来。这些商路不仅促进了货物的流通,更成为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桥梁。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草原,而蒙古的马匹、皮毛、奶制品等特产也进入了大明的市场。
这种经贸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也加深了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原本紧张的边境关系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
帝国的北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更是一条连接中原与草原的经贸与文化纽带。这条纽带将不同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书写着边疆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
03海外扬威西夷震动
印度洋的柯枝(Co)以南海域,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支庞大的舰队正缓缓驶过。这支舰队正是由郑成功率领的大明西洋舰队主力,他们此行的目的并非战争,而是一场展示力量的“友好访问”。
这支舰队规模宏大,尤其是那两艘如同海上城堡般的钢铁巨舰,更是引人注目。它们高耸的桅杆和坚固的船体,让人不禁对大明的造船技术和海上实力感到惊叹。
当舰队靠近沿岸时,印度土邦的人们纷纷涌上沙滩,目睹这一壮观景象。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舰队,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好奇。而那些盘踞在此的葡萄牙、荷兰残余势力,则对这支突如其来的舰队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郑成功深知武力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他决定效仿在果阿的做法,以和平的方式来扩大大明的影响力。于是,他下令舰队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展示实力,让那些土邦和外国势力清楚地看到大明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