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写完了辞职信,白孝德放下笔,负手走到堂前,望着漫天晚霞,以后他就要呆在长安了。
小儿子白令承有些担忧道:“父亲辞职,恐怕就无法阻止朝廷强行推行郡县制了,那些王爷会接受高昌王的命运吗?”
白孝德摇摇头,“我辞职和郡县制没有关系,我辞职只是为了把安西都督府从经略型改为军事型,军政分开,之前我也很担心郡县制。”
说到这,白孝德又回头对儿子道;“如果是强行推行郡县制,就不要再奢望什么高昌王的命运了,高昌王是审时度势的选择,积极配合北庭实施郡县制,才得以善终,如果唐军一旦用了强行推广,那就是杀戮了,所有王室都别想活命,朝廷绝不会留后患,让他们再有机会造反,不过天子答应用怀柔手段推行郡县制。”
“天子打算用什么怀柔手段?”
“韦相国告诉我,天子准备实施推恩令,允许每个王国再分成若干小国,朝廷都承认,都封为国王,你二叔家的几个兄弟不是整天为了争夺龟兹王位而斗得你死我活吗?现在不用了,再把龟兹国分成四个小国,每个儿子都是国王了,朝廷都承认,你二叔就不用担心四个儿子互相残杀了。”
白令承吃惊道:“这样子,安西岂不是出现上百个小国?”
“一定会出现的,就算不肯分,朝廷也会帮他们分,就像分家一样,等变成一盘散沙,再推行高昌国方案,大家都会支持了,几代人后,一百多个小国王变成一百多个地主,这就是天子怀柔手段。”
“我们可以写信给二叔,让二叔抵制推恩令!”
“混蛋!”
白孝德狠狠瞪了儿子一眼,“你二叔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这么恶毒,让他们全家去死?”
白令承吓得连忙摆手,“孩儿没有此意!”
白孝德恶狠狠道:“没有此意为什么要他抵制推恩令,那不就是让他们全家去死吗?有大把人愿意当龟兹王。”
白令承低下头,“孩儿知错了!”
“你这个蠢货!你以为天子会像你那样愚蠢?天子敢明着告诉我,就等着我去通报龟兹,然后以造反罪把你二叔一家杀光,我们也被牵连,我得服毒自尽,这就是你想要的吗?你不懂就给我闭嘴!”
白令承被骂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不敢再多说。
第1437章科举漏洞
刚进入十二月,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整个关中平原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华清宫的御书房内炭火正旺,忽然爆起一串火星子,噼啪作响,使房间里格外温暖。
李邺正在看一本奏折,奏折是苏州刺史韦应物写来,韦见素指出连续三年的科举江南士子占比太低,今年进士科江南士子更是全军覆灭。
韦应物认为是科举考题对江南士子不公。
韦应物指的是最后策论题。
“启禀陛下,江南偏安一隅,对天下大事知之甚少,偶然知之,也是只言片语,知而不详,偏偏对策要求极高,现实性极高,诸如辽东安西,诸如陇右南诏,需天文地理无一不知,需历史渊源如数家珍,微臣也曾拜读进士高中者大作,思虑老辣胜过宰相,眼光深远,几十年官宦皆自叹不如,这真是他们所思所虑,还是他们父祖长辈的教导?
江南士子大多皆弱冠之年,如何让他们去了解国之大事?如何让他们个个变身宰相,忧国忧民,见解深远,考虑大唐百年之布局?
陛下,难啊!
另外,朝廷地方都在倡导行万里路,读万里书,朝廷可曾考虑过贫寒士子的家境承受?
陛下常常说,寒门子弟当自强,但朝廷设计制度,又几时为寒门子弟考虑过?
臣胡言乱语,实在是所见所闻所虑太多,不吐不快,望陛下赎罪!”
韦应物的这本奏折让李邺深深触动了,让他不得不开始反思,实际上这不是韦应物第一个提出来,他父亲李岱当年也批评过他,乱改科举,贻害无穷。
自从当年河陇科举开始改革后,这两年科举改革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开元天宝还有不少寒门子弟考中进士,但自从他科举改革后便越来越少,这两年基本上没有了。
原本只考书本内容,对寒门子弟和权贵子弟都是公平的,现在加重了对策题后,不光对寒门子弟不公,甚至对富家子弟也不公,只对世家宦官子弟有利。
这是李邺所犯下的一个巨大的认知性错误,他想当然的以为天下士子都应该了解国家大事,事实上,在信息闭塞的大唐,只有最接近权力的人才能了解到一点点国家大事,绝大部分人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地方官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