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总结与展望
丰收的喧嚣过后,农场并未陷入懈怠。打谷场上的金黄谷堆如同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凝聚了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林卫东和陈曦趁热打铁,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既是对第一期改良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会上,林卫东用最朴实的语言,将改良前后的产量数据、投入成本、用工情况进行了详细对比。事实胜于雄辩,每一个数字都像是在盐碱荒地上刻下的胜利宣言。他隆重表彰了技术小组和所有在改良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当王海生、赵劲松、苏晓蔓等人上台接受那用红纸包裹的、象征性的奖励时,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认可,更是对“知识改变荒原”这条路线的集体拥护。
陈曦的发言则着眼于未来。他没有沉醉于功劳簿,而是在大黑板上,画下了一幅更为宏大的二期改良规划草图——向西扩展三百亩,建立轮作示范区,尝试引入耐盐碱的经济作物,并正式将风力提水灌溉系统的建设提上日程。
“同志们,丰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陈曦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我们证明了这片土地能产出粮食,接下来,我们要证明它能产出更多的财富,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知识,付出更多汗水,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山呼海啸般的回应,昭示着人心可用,士气正旺。
第二节:成长的烦恼
巨大的成功和明确的蓝图,激发了所有人的热情,但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技术小组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小的、带有试验性质的组织,它即将成为领导整个农场生产转型的核心引擎。原有的构架和人员,己难以应对二期更复杂、更庞大的工程。
主动要求加入技术小组的知青和青年农工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真心求学者,但也难免有想投机取巧、沾光获利之人。如何甄别、如何培养、如何管理,成了摆在陈曦面前的新课题。他不能再事必躬亲,必须学会授权和组建更专业的分支团队。
赵劲松在机械方面的天赋和投入有目共睹,陈曦有意让他独立负责未来灌溉系统的机械部分,但他火爆首接的脾气和曾经的对立历史,能否服众?能否做好管理协调工作?
王海生执行力强,热情高涨,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维,在独立规划和应对复杂技术难题时显得吃力。
苏晓蔓的医学背景和严谨态度,让她在土壤监测和生物治理方面表现出色,但她性格偏静,不喜过多行政事务。
核心团队成员的优点和短板,在事业扩张期显得尤为明显。如何用人所长,补人所短,构建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是陈曦必须跨越的新障碍。
第三节:远方的回响
就在农场内部紧锣密鼓地筹划二期工程时,外部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胡组长再次捎来口信,内容却耐人寻味:“风波未平,谨言慎行,扎实做事,以待天时。”
这十六个字,传递的信息比上次更加微妙。“风波未平”印证了魏组长并未甘心失败;“谨言慎行”是善意的提醒;“扎实做事”是根本;而“以待天时”则暗示上层博弈仍在继续,需要耐心和时机。
同时,农场丰收的事迹和“盐碱地改良”的经验,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邻近几个同样饱受盐碱之苦的公社和农场,陆续派人前来“取经”。这让林卫东和陈曦既感到欣慰,也感到了压力。他们的方法是否具备普适性?能否经得起别人的检验?这无形中督促他们必须将接下来的每一步走得更加扎实、更加规范。
第西节:暗流与基石
夜色中,陈曦将二期规划的初步构想和团队建设的难题,向苏晓蔓倾诉。苏晓蔓安静地听着,然后轻声说道:“我记得我父亲说过,管理一个团队,有时候就像开药方,要君臣佐使,各司其职。赵劲松性子急,但做事专注,可以让他专攻技术难点,给他配个细致耐心的副手;海生哥有冲劲,熟悉本地情况,适合带领青年队负责具体施工;我可以继续负责监测和数据,确保方向不偏。而你……”
她看向陈曦,目光温柔而坚定:“你是那个开方子的人,要把握全局,调和鼎鼐。不必事事亲为,但要知人善任。”
这番话,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陈曦心头的些许迷雾。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完成从“技术核心”到“团队核心”乃至“精神领袖”的转变。
然而,在他着手梳理团队架构,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王海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快的消息:农场里开始流传一些闲言碎语,说陈曦现在“架子大了”,“只重用自己人”,“忘了根本”。这些流言蜚语虽然低级,却颇具煽动性。
陈曦立刻意识到,这绝非空穴来风。这像是某种试探,或者是故意在团队内部制造裂痕,破坏团结。是魏组长残余影响力的反扑,还是农场内部仍有未被清除的不安定因素?
二期工程尚未正式启动,水面之下,己然暗流涌动。巩固内部团结,清除潜在隐患,与规划技术蓝图同样重要,甚至更为迫切。这新城的基石,不仅要建立在改良过的土地上,更要建立在坚如磐石的人心之上。
(第二卷第114章完)
---
下章预告:
陈曦将如何调整技术小组架构,应对团队扩张的挑战?针对农场内部的流言,他将如何应对与化解?邻近公社的“取经”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压力?魏组长的“风波”将以何种更隐蔽的方式袭来?巩固基石,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