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雪龙骑是重骑吗 > 第22章 无声惊雷(第1页)

第22章 无声惊雷(第1页)

呼衍灼的首级与靖北大捷的军报,如同两块投入朝堂死水的巨石,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激起了何等汹涌的暗流,靖北城无从得知。但胜利带来的短暂振奋,确实如萧彻所期望的那般,为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争取到了喘息之机。

整个冬天,北境异乎寻常地“平静”。狄人王庭在损失了左贤王部这柄利刃后,似乎陷入了某种内部权力的重新洗牌与权衡,大规模的报复并未立刻到来。而邻近的河西、平虏等边镇,在靖北军展示出依旧强悍的战斗力后,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小动作也悄然收敛,至少表面上恢复了互不侵犯的默契。

靖北王府利用这难得的间隙,如同受伤的猛兽,默默舔舐伤口,积蓄力量。阵亡将士的抚恤、军械的补充、城防的加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府库虽依旧空空荡荡,但秋收的粮食和缴获自狄人的牛羊,总算让数万大军勉强撑过了这个寒冬。

萧彻并未因暂时的平静而放松。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来自南方,来自那座刚刚更换了主人的紫禁城。新帝会如何回应靖北这份“染血的捷报”与“无奈的忠诚”?是暂时隐忍,还是雷霆震怒?

答案,在永熙八年(新帝改元“承光”)的初春,随着又一队来自京城的使者,降临靖北。

这一次的使者规模不大,规格却极高。领头的是新任兵部尚书,李文弼的心腹,一位姓孙的侍郎,以及一位面无表情的内廷大太监。他们的态度,与上次传旨太监的倨傲截然不同,甚至带着几分刻意营造的“和气”。

没有在王府门前宣读圣旨,而是在布置得庄重肃穆的议事厅内,孙侍郎展开明黄绢帛,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宣读了新帝的旨意。

旨意前半段,是对靖北军阵斩呼衍灼、扬威塞外的“嘉奖”,言辞华丽,却透着一种程式化的疏离。没有提及任何实质性的赏赐,唯有几句空泛的“忠勇可嘉”、“国之干城”。

而后半段,才是真正的核心。

“……然,北境久战,民力疲敝,朕心恻然。着靖北王萧烈,即日起,精简边军员额三成,以休养民力,彰显朕抚恤边陲之仁德。所裁兵员,妥善安置,不得生乱。另,边镇所需一应军械粮饷,当自给自足,朝廷库帑艰难,暂无力支应。望卿体谅朝廷难处,善加经营,永固北疆。钦此——”

精简边军三成!军械粮饷自给自足!

这道旨意,如同一条冰冷的毒蛇,缠绕上了靖北王府的脖颈!它没有喊打喊杀,甚至表面上还给予了“嘉奖”,但内核却比明刀明枪更加狠毒!

精简三成边军,意味着近万经验丰富的士卒将被裁撤,靖北军的战斗力将大幅削弱!而军械粮饷自给自足,更是彻底断绝了朝廷对靖北的最后一点责任与供给,将靖北王府完全推向自生自灭的境地!这无异于将一头猛虎的爪牙磨钝,再将其放归山林,任其自谋生路,同时还要面对周围环伺的群狼!

好一个“休养民力”!好一个“永固北疆”!

议事厅内,一片死寂。众将领脸上刚刚因“嘉奖”而升起的一丝血色,瞬间褪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到极致的铁青。周震的拳头握得咯咯作响,目光如同利剑般射向那宣读圣旨的孙侍郎。

孙侍郎似乎早有准备,对那几乎要凝成实质的杀气视若无睹,脸上依旧挂着那丝虚伪的笑容,将圣旨合拢,递向主位上的萧烈:“王爷,接旨吧。陛下对王爷,可是寄予厚望啊。”

萧烈缓缓站起身,他的动作很慢,却带着一种山岳将倾般的沉重压力。他没有去看那圣旨,目光平静地扫过孙侍郎和那名大太监,声音低沉而沙哑:

“臣,萧烈,接旨。”

他伸出双手,接过那卷仿佛重逾千钧的绢帛,指尖甚至没有一丝颤抖。

“陛下隆恩,臣……感激涕零。”他继续说道,语气平淡得听不出任何情绪,“然,北狄虽暂退,狼子野心未泯。边军员额,关乎防线稳固,关乎北境百万生灵安危。骤然裁撤三成,恐防线空虚,予狄人可乘之机。至于粮饷自给……王爷岁俸尚不足以供养王府,数万大军开销,实非北境贫瘠之地所能承担。还望孙侍郎回京之后,能向陛下……如实陈情。”

他没有抗旨,甚至没有明确拒绝,只是陈述困难,将难题再次抛了回去。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抗争。

孙侍郎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随即又恢复如常:“王爷的难处,下官定当禀明陛下。然,圣意己决,还望王爷……早做打算。”他话中的威胁之意,不言而喻。

那内廷大太监此时也尖着嗓子开口:“王爷,陛下可是念着旧情的。只要王爷谨守臣节,为陛下守好这北大门,陛下自然不会亏待了王爷。”

一场看似平和,实则剑拔弩张的交接,在一种极度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使者团被“客气”地送去了客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