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雪龙骑是重骑吗 > 第7章 砺锋(第1页)

第7章 砺锋(第1页)

巡边使团的离去,如同退潮,带走了表面的喧嚣与对峙,却将诸多隐忧与亟待处理的事务,如同礁石般出来。

靖北王府并未因外患暂消而松懈。萧烈下达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各隘口烽燧增兵加固,城内戒严虽解除,但巡逻力度有增无减,那场血案带来的悲愤与警惕,己深深烙入每个靖北军士卒的心中。阵亡将士的抚恤、幸存者的安置赏赐,也在王长史等人的操持下,迅速而有序地进行。

萧彻的生活,似乎也恢复了“正常”。晨起练武,上午读书,下午……他再次出现在了匠作营。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只带着好奇与“奇思妙想”的旁观者。他怀里揣着那本记录了大量观察、数据与失败教训的册子,以及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关于制式手弩维护与简易改进的“条陈”。

这份条陈,没有触及任何核心制式,也没有再提“螺旋箭簇”之类引人注目的东西。它只聚焦于三点:一是总结归纳了弩机最易损的几个部件及其常见损坏原因,建议建立更清晰的损毁记录和备用件库;二是提出了一套针对北境严寒气候的、由士卒自行操作的简易弩机保养流程,包括清雪、防冻油涂抹、机括活动检查等;三是建议根据斥候、步卒、城防等不同兵种的任务特点,在制式手弩的附件(如箭囊、背带)或部分非核心部件(如望山刻度)上,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需求。

他先将这份条陈呈给了鲁墨。

鲁墨在工棚里,就着炉火,眯着眼看了半晌。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手指在“简易保养流程”和“部件损毁记录”那几行字上多停留了片刻。

“玩意儿,不算新鲜。”鲁墨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军中的老师傅,都懂这些门道。只是……没人像你这般,一条条写下来,还分门别类。”

他抬起眼皮,看着萧彻:“你想怎么做?”

“小子人微言轻,空有想法无用。”萧彻态度恭敬,“只想请大师看看,这些法子,是否可行?若可行,能否先在王府亲卫,或匠作营内部试行?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上报父王,推广至全军。”

他没有再提什么宏大的改进,而是着眼于最基础、最实际的“维护”与“优化”,并且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试行”思路。这是他从这次使团风波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脚踏实地,积跬步以至千里。

鲁墨沉默了一会儿,将条陈折好,塞回萧彻手中:“东西,你自个儿去跟王爷说。老夫只保证,若王爷准了,匠作营这边,会按规矩做。”

这便是默许,甚至是一种无形的支持。鲁墨认可了这条陈的务实与可行性,将首面萧烈、争取支持的舞台,交给了萧彻自己。

萧彻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必经的一步。他带着条陈,再次求见了萧烈。

萧烈的书房里,依旧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墨汁混合的气息。他正在批阅军报,听闻萧彻求见,便放下了笔。

萧彻将条陈双手呈上,并简要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重点强调了“不改动制式”、“基于现有条件”、“旨在提升可靠性与维护效率”。

萧烈接过条陈,看得比鲁墨更慢,更仔细。他时而蹙眉,时而微微颔首,目光在“不同兵种微调”那一项上停留了许久。

良久,他放下条陈,看向萧彻,目光深邃:“这些,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鲁墨教的?”

“部分是小子观察记录所得,部分是参阅兵书杂记,并与鲁大师及营中匠人探讨后整理。”萧彻如实回答,不敢居功,也未推卸。

萧烈的手指在条陈上敲了敲:“建立损毁记录,增补备用件,意味着需增加文书工作和物料储备。不同兵种微调,意味着后勤补给可能更复杂。这些,你可曾想过?”

“儿子想过。”萧彻早有准备,“然,若因部件损毁不及更换而致临阵失利,或因器械不适而增加士卒伤亡,其代价远高于增加些许文书与物料。且统一制式下的小范围微调,只要规范明确,后勤亦能适应。关键在于,此法是否能真正提升战力,减少非战斗损员。”

他将利弊摆在明处,并将最终目的指向了最核心的“战力”与“士卒性命”。

萧烈凝视着他,书房内陷入一片寂静。窗外,天色渐暗,又到了掌灯时分。

“准了。”终于,萧烈吐出了两个字,“便依你所言,先在王府亲卫中试行。由周震负责协调,匠作营配合。试行期间,所有记录需详尽,若有问题,即刻停止。”

“是!谢父王!”萧彻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难掩激动地躬身行礼。

“不必谢我。”萧烈语气平淡,“这是你用那场血换来的机会。记住,让你做事,便要做出成效。若试行失败,或引发混乱,你需承担后果。”

“儿子明白!定不负父王所托!”萧彻郑重承诺。

拿着被批准的条陈走出书房,萧彻感觉自己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这不仅仅是一份条陈被批准,更是他真正意义上,凭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务实的方案,迈出了参与实务的第一步。

他立刻找到周震,将萧烈的命令和条陈交予他。周震虽有些讶异,但并未多问,只是沉声应下,表示会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日子,萧彻几乎泡在了亲卫营和匠作营之间。他亲自向亲卫们讲解简易保养流程,看着他们操作,记录下遇到的问题;他参与损毁部件的收集与分类,与匠人们讨论备用件的标准化制作;他甚至跟着周震,观察不同小队执行任务时对弩械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微调”积累第一手资料。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老兵觉得麻烦,不愿按新流程保养;有匠人觉得制作备用件是额外负担;微调的方向也需要反复验证。但萧彻没有气馁,他耐心解释,虚心请教,不断调整方案。

渐渐地,亲卫们发现,按照新法子保养的弩机,在风雪中确实更可靠些;匠人们发现,标准化的备用件制作起来其实更快;周震也注意到,经过微调后,斥候小队出任务时,弩箭的取用和准备确实顺畅了一丝。

这一点一滴的变化,微不足道,却真实地发生着。

萧彻手中的炭笔,记录的不再仅仅是问题和设想,更多的是实践中的数据与反馈。他感觉自己像一块生铁,正在匠作营的炉火与亲卫营的实践中,被反复锻打,磨去那些不切实际的浮华与棱角,逐渐显露出更为坚韧、实用的质地。

他知道,这条路很长,也很艰难。但至少,他己经找到了方向,并且,成功地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砺锋,非一日之功。而他,己握住了磨石,开始了这漫长而必要的锤炼。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