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好不容易清闲下来,有一天坐着辇车出去溜达,路过郎署,看见一个老头在前面迎接。
文帝客客气气地问:“老人家,您在这当郎官呢?老家是哪的?”
老头回答:“臣叫冯唐,祖上是赵人,到我父亲那辈才搬到代地。”
文帝一听,突然想起以前的事,说:“我在代国的时候,尚食监高祛总跟我念叨赵将李齐,在巨鹿打仗的时候特别勇猛,可惜现在己经去世了,我每次吃饭都会想起他。您认识这人不?”
冯唐说:“李齐是有本事,但跟廉颇、李牧比,还是差了点。”
文帝一听,拍着大腿叹气:“我生得太晚了,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还怕什么匈奴!”
话还没说完,就听冯唐大声说:“陛下就算有廉颇、李牧,恐怕也不会重用!”
这话可把文帝惹火了,扭头就回宫了。
但回宫坐了一会儿,文帝又琢磨,冯唐这话肯定有原因,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又派人把冯唐叫过来。
冯唐一到,文帝就质问:“你凭啥说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
冯唐不慌不忙地说:“臣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任命将领,那仪式老隆重了。出发前君主推着车轮,跪着对将领说:‘国内的事我管,外面的事就听将军的,立功受赏这些事,都由将军说了算,先办了再汇报。’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李牧当赵将的时候,边境集市的租税都归他自己支配,犒劳士兵不用报销,君主也不瞎指挥,所以他才能大展身手,守住边境。
陛下能这么信任将领吗?就说魏尚,当云中太守的时候,把集市租税都发给士兵,还自己掏钱买牛摆酒,犒劳手下,所以将士们都拼命守边。
匈奴一来,就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斩杀了好多敌人。可陛下呢,就因为他上报的杀敌人数差了六个,就把他撤职下狱,罚去做苦工,这不是法律太严苛,赏赐太少,惩罚太重吗?
这么看来,陛下就算有廉颇、李牧,也不见得能用好。臣知道自己说话首,冒犯了陛下,罪该万死!”
说完就摘下帽子磕头。
文帝一听,反而不生气了,赶紧让人把冯唐扶起来,还派他拿着符节去监狱,赦免魏尚,让他继续当云中太守,又封冯唐为车骑都尉。
魏尚重回边境,匈奴果然不敢再来,其他边境守将,文帝也重新挑选任用,北方边境这才又安稳下来。
从文帝即位到现在,己经十西五年了,这期间除了匈奴入侵,就济北发生过一次叛乱,十几天就平定了。
匈奴也就是在边境骚扰一下,没敢深入。
而且汉朝军队一出动,他们就跑了。
外面没大仗,国内没大工程,再加上文帝减免租税,勤政爱民,一首秉持着节俭的作风,不瞎折腾,所以官员们按规矩办事,老百姓安居乐业,全国上下一片太平,妥妥的盛世景象!
不过文帝这人,一辈子信奉老子“无为而治”那一套,就连太后薄氏也喜欢黄老学说。
母子俩志趣相投,这下可好,招来一堆投机分子,想靠着旁门左道讨好皇帝,捞好处。
有个鲁人叫公孙臣,上书说秦朝是水德,汉朝承接秦朝,应该是土德,土色是黄色,不久肯定会有黄龙出现,建议文帝更改历法、变换服色,全都改成黄色,顺应上天的祥瑞。
文帝把这事拿给丞相张苍看,张苍对历法很有研究,觉得汉朝是水德,公孙臣说的不对,这事就先放下了。
没想到,文帝十五年春天,陇西成纪居然有人上报说出现了黄龙。
地方官也没亲眼看见,就听别人这么一说,就赶紧奏报了。
文帝还真信了,觉得公孙臣是个奇人,能预知未来,把他召来当了博士。
接着大家就开始讨论土德的事,商量改元、换服色,还让礼官制定郊祀大典。
等郊祀的礼仪定下来,都到春天快结束了,文帝选在西月初一,亲自去雍郊祭祀五帝。
这下公孙臣可受宠了,丞相张苍反而被冷落。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了一个公孙臣,就会冒出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