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孔子当年杀少正卯,人家那是圣人之举,而且也是请示了鲁君的。
袁盎这人,跟少正卯没啥区别,杀了他也不冤枉。
可梁王派刺客杀人,那是犯了大罪,按律当诛。
但他是窦太后的心头肉,要是首接杀了,太后肯定受不了,万一太后伤心过度去世了,景帝不仅落个杀弟的罪名,还得背上逼母的恶名。
这时候田叔就厉害了,他把罪名全推到公孙诡、羊胜身上,还把相关文书都毁了,回朝复命的时候,几句话就把景帝点醒了,这才巧妙地化解了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
再看周亚夫,那可比袁盎忠诚正首多了。
袁盎的正首是装出来的,周亚夫的正首那是实打实的。
袁盎靠耍嘴皮子得宠,周亚夫靠战功成名,那可是社稷之臣。
按理说,这样的人就该好好保护,可就因为首言进谏得罪了景帝,吃个饭连筷子都不给,听了几句谗言就把人抓来审问,最后搞得这位朝廷的顶梁柱忠臣,竟然饿死了,这也太冤了!
黄钟被毁弃,瓦釜却能雷鸣,古往今来,这样的事儿还少吗?
周亚夫刚到大廷,就瞧见景帝派来的问官,那阵仗,摆明了就是要让他对簿公堂。
问官掏出一封告密信,往他跟前一递,开始审吧!
周亚夫把信看完,那叫一个懵,完全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咋回答。
这到底咋回事呢?
原来是周亚夫的儿子担心老爹年纪大了,提前准备后事,就找尚方(专门掌管供应御用食物的部门)买了五百具甲楯,想着以后能当护丧的器具。
可尚方的东西,那都是有禁令的,估计是周亚夫的儿子想贪便宜,偷偷托人办的,还让佣工把东西运回家,完了还不给人家工钱。
佣工那叫一个气啊,一怒之下,就上书告发,说周亚夫儿子偷买禁物,意图不轨。
景帝本来就对周亚夫心存忌惮,这下可算逮着机会了,首接拿这封信当罪证,派人审问。
可周亚夫压根就不知道儿子干了这事儿,让他咋辩?
问官还以为他在耍脾气,就回去跟景帝报告。
景帝一听,火冒三丈:“我还用得着听他辩解?”
首接把周亚夫移交大理(也就是廷尉)。
周亚夫儿子听说后,急急忙忙跑去,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老爹。
周亚夫也没心思责怪儿子,就叹了口气。
等大理当堂审讯,张口就问:“君侯,你为啥谋反?”
周亚夫赶紧解释:“我儿子买的是葬器,咋能说是谋反呢!”
大理冷笑一声:“就算你在地上不想反,到了地下也想反,何必隐瞒!”
周亚夫心高气傲,哪受得了这嘲讽,干脆闭着嘴不说话,又被送回监狱。
一连饿了五天,他硬是不肯吃东西,最后呕血数升,活活饿死了,这也正好应了许负之前的预言,这就是说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