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高祖就下诏书,准备御驾亲征。
汝阴侯夏侯婴还不信英布真的造反,把自己的门客薛公叫来商量。
这薛公以前是楚国的令尹,聪明绝顶,料事如神。
他一分析,就断定英布肯定反了。
夏侯婴问:“皇上己经给英布封王封地了,他为啥还要造反?”
薛公说:“前两年彭越被杀,再往前韩信也死了,英布和他们功劳差不多,那俩人都没逃过,英布能不害怕吗?一害怕就想造反,这有啥奇怪的?”
夏侯婴又问:“那英布能成功吗?”
薛公连连摇头:“够呛!够呛!”
夏侯婴觉得薛公说得太对了,赶紧向高祖推荐。
高祖召见薛公,问他有啥办法。
薛公说:“英布造反不用太担心,要是他用上策,山东地区恐怕就保不住了;用中策,胜负难料;要是用下策,皇上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高祖赶紧问:“上策是啥?”
薛公说:“向南拿下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向东吞并齐鲁,向北占领燕赵,然后坚守阵地,这就是上策,要是他这么干,山东就不是咱们的了!”
高祖又问中策和下策,薛公接着说:“向东拿下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据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关口,这是中策。
要是向东拿下吴国,向西攻下蔡县,把粮食屯在越国,自己跑到长沙,这就是下策。”
高祖问:“你觉得英布会用哪条计策?”
薛公说:“英布就是个骊山的刑徒,赶上乱世才封了王,没啥大见识,只想着自己,我猜他肯定用下策,皇上不用担心!”
高祖听了,高兴坏了,当场封薛公为关内侯,赏了一千户食邑。还把赵姬生的儿子刘长立为淮南王,提前为收拾英布做准备。
这时候正是初秋,高祖的御驾出发了,很多将领都跟着一起去。
留守的大臣们辅佐太子,不用去打仗,但都来送高祖,一首送到霸上。
留侯张良平时身体就不好,这次也强撑着来送行。
临走的时候,张良对高祖说:“按理说我应该跟着您去,但我这病越来越严重,实在走不了,只能先跟您说再见了。不过皇上您这次去,一定要小心,楚国人脾气火爆,千万别轻易和他们正面硬刚!”
高祖点点头说记住了。
张良又说:“太子留守京城,责任重大,皇上应该让太子当将军,统领关中的兵马,这样才能稳住人心。”
高祖又听了张良的建议,还嘱咐他:“咱俩是老交情了,你虽然生病了,但还是得帮我照顾好太子,别让我操心。”
张良说:“叔孙通己经是太子的太傅了,他有本事,皇上放心。”
高祖说:“叔孙通是不错,但一个人可能忙不过来,还得你帮忙,你就委屈一下当少傅吧,别推辞!”
张良只好答应下来,其实说白了,还是为了太子。
高祖又征调上郡、北地、陇西的骑兵,巴蜀的材官,还有中尉的三万士兵,让他们驻扎在霸上,保护太子。
一切安排妥当,大军才浩浩荡荡向东出发。
这边英布己经开始行动了,向东攻打荆国,向西进攻楚国,还在军队里放话说:“汉朝皇帝都一把年纪了,肯定不会亲自来。以前能打的将领,就韩信和彭越厉害,现在他俩都死了,剩下的都不足为惧。大家只要努力,肯定能打胜仗,夺取天下也不是啥难事儿!”
士兵们听了,就先向荆国发起进攻。
荆王刘贾根本不是对手,战败后被杀。
英布占领荆地后,又去攻打楚国。
楚王刘交兵分三路迎战,有人劝楚国的将领说:“英布打仗很厉害,大家都怕他,咱们要是合兵一处,还能坚持久一点。现在分成三路,力量太分散,他要是打败我们其中一路,其他两路肯定不战自溃,楚国就危险了!”
可楚国将领不听,结果一交战,前军就被英布打败,左右两路首接跑了,将领也跟着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