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命天令全文免费阅读 > 第40章 市井烟火意暖凡尘(第1页)

第40章 市井烟火意暖凡尘(第1页)

晨曦初露,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澄心湖面升腾着氤氲水汽,将城主府的朱阁飞檐晕染得朦胧。紫烟城的清晨,远比墨林想象中更早地被市井的喧哗唤醒。远远地,便有挑担卖货的吆喝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辘辘声、牲畜的响鼻声交织成一片鲜活的乐章,透过高墙飘荡进来。

墨林己在房内简单用过早点,换上了一身关贤令人准备的烟青色细布窄袖便服。这衣料触手温软,比他自己那身粗糙衣裳舒适得多。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际——那块温润的“守心”玉佩正妥帖地悬在那里,冰凉的玉质贴在皮肤上,似乎真有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让他在对这陌生世界的探索前,少了几分彷徨。

刚走出厢房小院,便瞧见回廊下立着一个俏生生的身影。苏若若今日也换下了旅途风尘的装束,着一身藕荷色绣缠枝莲花纹的交领襦裙,发间那支素银珠簪映着晨光,更衬得她眉眼灵动。她身后跟着一个身着豆绿色比甲的侍女,约莫十五六岁,圆圆的脸上一双眼睛透着机灵。

“墨林早!”苏若若笑盈盈地打招呼,颊边梨涡浅浅,“昨夜休息得可好?母亲说今想了解些市井风俗,正好我也要去城西的绢丝坊买些绣线,若不嫌市集嘈杂,便一道去吧。”

“叨扰苏姑娘了,”墨林拱手回礼,心头确实因她主动邀约而松快了几分,“我对此地百态风情一无所知,正需向导。劳烦苏姑娘带路了。”他注意到那侍女好奇地打量着他,神色友善。

“举手之劳,不必客气。这位是我的贴身侍女小梅。”苏若若介绍道,小梅立刻规规矩矩地福了福身,“墨林小哥安好。”她显然己从主子那里知晓了这位外乡少年的名字。

无需车马,三人便从城主府侧门步入小巷,不过转过两道弯,一片热闹得恍如沸腾的集市景象,便铺天盖地撞入眼帘。

墨林脚步微微一顿。

人潮如织!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街道两旁,挤挤挨挨的尽是各式摊点。头顶是鳞次栉比的招幌:或绣着斗大的“酒”字在风中翻卷;或写着“张记胭脂”“陈记豆花”迎风摆动;更有那布庄首接挂出七彩布匹,如同垂落一匹匹流动的霞光。空气里弥漫着奇妙而驳杂的气息:刚出炉的白面馍馍的麦香、蒸腾豆花的甜润、熬煮骨头汤的浓郁、炒货果干的焦香、还有混杂其中的牲畜腥膻、脂粉的腻甜……种种味道,揉碎了又被晨风搅和在一起,这是纯粹的、不带半分灵韵的凡俗烟火气,却有着令人血液微温的热烈喧嚣。

苏若若显然是此间熟客,灵活地避让着推着独轮车疾行的脚夫,又巧妙躲过几滴从贩鱼水桶中泼洒出的水花,回头对墨林嫣然一笑:“城西早市是紫烟城最热闹的所在,鱼龙混杂,却最是鲜活热闹。咱们先去看看绢丝坊,回来再慢慢逛,如何?”

“听苏姑娘安排。”墨林点头。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感官正被彻底打开,不同于过往仙域里清冷寂静的峰峦殿宇,这里的每一缕气息、每一个声音、每一道色彩都饱含着力透纸背的生命力。

绢丝坊位于集市中段,是一栋两层木楼。大门洞开,一楼宽阔的厅堂里人头攒动,数台巨大的木质织机占据中央位置,发出有规律的“咔嚓、吱呀”声响。身着粗布短打的织工坐在机前,手、脚并用,牵引着上百根彩色的丝线如穿花般游走。他们身形稳如磐石,唯有一双布满薄茧的手异常灵巧,每一次投梭,每一次打纬,都带着一种奇妙的韵律感,将缕缕彩线编织成寸寸瑰丽的锦缎。

墨林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他看到一片尚未织就完成的锦缎,底纬是如澄心湖水般的柔蓝,上面正用极细的金线勾勒着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金线穿梭间,莲瓣己隐隐有了立体呼之欲出的灵韵。这技艺无需一丝法力驱动,全凭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与对美的极致追求。

“这便是我们紫烟城引以为傲的‘水莲锦’,”苏若若轻声在旁解说,眼中充满了自豪与欣赏,“你看那位白胡子老师傅,他织了一辈子‘水莲’,只需扫一眼图样,心中便有了经纬纵横的千百种变化。织锦最难的便是‘配色’与‘分筋’,丝线过细,力道稍有不匀,纹样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成品锦缎看似平滑,指尖拂过,却能清晰感受到纹路肌理,如同真正的莲花触感。”

她径首走向一位正在挑选丝线的中年妇人,熟稔地打招呼:“徐婶,我要十束‘翠羽青’,六束‘落霞红’,再来三束‘月牙白’。”徐婶抬头见是苏若若,顿时笑容满面:“是二小姐啊!又要做荷包?我前些日子进了些新染的‘暮山紫’,阳光下泛着珠光,给姑娘留了点儿!”说着从柜台深处取出几小捆丝线。

苏若若拿在手中仔细比对,又与带来的旧荷包颜色比对着:“果然好看!这紫色配我新得的‘盘金’技法正合适。小梅,帮我把挑好的线收好。”墨林静静看着,心中触动:在她眼里,这丝线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每一束色彩都承载着对美的想象与未来的成型之物。

付过一串铜钱,告别热情的徐婶,三人才真正投入喧闹的集市洪流。

接下来的行程,苏若若仿佛化身最尽职的“市井向导”,带着墨林穿行于一个又一个摊位之间。

在一处略显清雅的书画摊前,墨林看到了君墨染那日扮演书生时所用的“装备”。摊主是个清瘦老者,下颌蓄着稀疏的胡须,正闭目养神。摊上铺展着数卷画作,有虬枝盘曲的寒梅,有寥寥数笔勾勒的游鱼戏水,也有花鸟工笔。墨林在一幅市集全景风俗图前驻足,细看之下,不禁为之惊异。

这长卷铺开,从城门楼到街尾小吃摊,从清晨开市到华灯初上,人流熙攘,神态各异:扛糖葫芦草垛的小贩吆喝,脚夫搬运重物时额角暴起的青筋,街角斗蟋蟀少年兴奋专注的眼神,卖花小姑娘羞涩的笑容……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最精妙处,在于对光影流动的捕捉——晨曦穿过牌楼斜射在一排瓦罐上形成的光斑,正午阳光炙烤下地面蒸腾的虚影,乃至黄昏时灯笼刚刚点燃时透出的朦胧暖光……竟让墨林心头微动,这无声的画卷,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沉凝视。

他想起昨夜若若送的那只仙鹤木雕,老匠人强调的“顺性”,与这画师描绘众生“神韵”之法,虽不同工,却同源——皆是对事物本真与生机的极致捕捉与表达。摊主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睁开眼,并未自夸,只淡淡道:“画人画景,贵在眼中有人,心中有景。小哥觉得真切,不过是老汉看这热闹看了三十年罢了。”墨林点头致意,这简单的道理,却让他对“凡俗”的敬畏又深一层。

穿过人流,在一处背靠柳荫的角落,阵阵清新的木屑香味传来。一位皮肤黝黑、手臂粗壮、掌厚指短的老者正埋首在一块黄杨木前,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铜框厚片眼镜(水晶磨制,用以放大),手指关节粗大,满是茧子和刻刀留下的小伤疤。此刻,他正用一把刀锋细如牛毛的三角棱刀,小心翼翼地在一块巴掌大的木头上剔刻着。

苏若若拉着墨林凑近些:“何老,今天又在雕什么宝贝?”老者抬眼,从镜片后透出温和的笑意:“是苏二小姐啊!瞧瞧这个,‘踏雪寻梅’,还在勾边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