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联军三十万,项羽仅余十万。
"
"若此界走向与史载相同,韩信当以楚歌乱项羽军心,届时项羽率八百骑突围,终将自刎乌江。
"
"亮以为,我军介入的最佳时机,当在项羽溃逃至乌江途中。
"
"彼时楚军仅存八百骑不足为惧,汉军因需看守降卒,可战之兵亦达最低谷。
"
诸葛亮条分缕析,主张稳中求胜。
专挑楚汉两军最虚弱时出手,方能使凉州利益最大化。
徐臣却摆手否决:"此番出兵,不仅要破楚汉联军,更要收服项羽韩信为我所用。
若待项羽被韩信所败,穷途末路时相救,这等宁死不过江东的豪杰,岂会真心归顺?"
"唯有在他鼎盛时将其击溃,方能令其心服!"
诸葛亮着眼全局利弊,徐臣却谋得更远——
若只为征伐而征伐,徒耗兵力有何意义?
庞统捻须笑道:"主公既不取正,那便用奇。
刘邦素有兔死狗烹之名,眼下虽对韩信彭越卑辞厚礼,连汉军指挥权都拱手相让。。。"
"实则对这二人忌惮至极,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
"统有一计:离间韩信彭越与刘邦,令联盟内讧。
届时刘邦必败于项羽,而主公便可趁项羽大胜之际,一举摧折其锋芒!"
"想要收服这样的强者,就必须在他最擅长的领域打败他,让他真心实意地臣服!"
徐臣轻轻点头,目光转向司马懿。
司马懿开口道:"我的看法和孔明差不多,用最小的代价击溃楚汉联军才是上办法。
"
诸葛亮与司马懿初次相见就产生默契,两人都深感相识太晚。
虽然诸葛亮与庞统并称卧龙、凤雏,又是相交多年的好友。
但两人对兵法的理解完全不同。
诸葛亮用兵谨慎,以正兵为主,奇兵为辅,注重从全局击破敌军。
而庞统则偏爱险中求胜的奇谋。
在庞统看来:
如果不用奇谋妙计,还要谋士做什么?
但司马懿的用兵思路却与诸葛亮出奇地一致。
两人都习惯从全局着眼,讲究谋定后动。
从不轻易冒险。
徐臣望向沉默寡言的荀攸。